-
- 檢測內(nèi)容:通過肉眼觀察米粒顏色、光澤,辨別黃色或黃褐色顆粒;嗅聞樣品是否有霉味、酸敗味。
- 工具輔助:使用標準比色卡(如Pantone色卡)進行顏色比對,減少主觀誤差。
- 適用場景:快速初篩,適用于田間或糧庫現(xiàn)場初步判斷。
-
- 人工分揀法:
- 取樣100g大米,手工揀出黃粒米并稱重,計算占比(%)。
- 標準依據(jù):GB/T 17891-2017《優(yōu)質(zhì)稻谷》規(guī)定,優(yōu)質(zhì)稻谷黃粒米限值≤0.5%(一等)。
- 圖像識別技術:
- 采用高分辨率相機拍攝樣本,通過AI算法自動識別黃粒米并統(tǒng)計比例,效率提升80%以上。
- 人工分揀法:
-
- 脂肪酸值測定(GB/T 5510-2011):
- 原理:黃粒米脂肪氧化程度高,通過滴定法測定游離脂肪酸含量,正常米≤25mg KOH/100g。
- 霉菌毒素檢測:
- 黃曲霉毒素B1: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(HPLC)或ELISA試劑盒檢測,限值≤5μg/kg(中國標準)。
- 檢測意義:黃粒米易滋生霉菌,毒素超標可能引發(fā)食品安全風險。
- 脂肪酸值測定(GB/T 5510-2011):
-
- 近紅外光譜(NIRS):非破壞性檢測,5分鐘內(nèi)分析黃粒米含量及水分、蛋白質(zhì)等指標。
- 便攜式檢測儀:如基于顏色傳感器的設備,適用于現(xiàn)場快速定量分析。
標準體系 | 黃粒米限值 | 檢測方法 |
---|---|---|
中國GB/T 17891-2017 | ≤0.5%(一等稻谷) | 人工分揀法 |
國際ISO 7301:2018 | ≤1.0%(精米) | 圖像分析或分揀 |
日本JAS標準 | ≤0.1%(特級米) | 感官+儀器輔助 |
- 標準化流程:
- 采樣(按GB 5491分層隨機取樣)→ 樣品制備(去雜、分樣)→ 檢測(感官/儀器)→ 數(shù)據(jù)記錄→ 結(jié)果判定。
- 質(zhì)控措施:
- 采樣代表性:確保不同位置、深度的樣本均被抽取。
- 儀器校準:定期校驗分揀天平、光譜儀等設備。
- 人員培訓:減少人工分揀的主觀偏差,提高一致性。
- 標準化與自動化:推廣AI圖像識別替代人工分揀。
- 多指標聯(lián)檢:整合黃粒米、水分、霉菌毒素等一站式檢測平臺。
- 化適配:針對不同貿(mào)易標準開發(fā)定制化檢測方案。
上一篇:磨片間隙調(diào)整檢測下一篇:接觸環(huán)帶檢測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5
4
4
4
4
4
7
6
6
6
8
8
8
8
8
8
8
10
8
8
推薦檢測
聯(lián)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