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印鼠客蚤概述
二、核心檢測項目與形態特征
1. 整體形態
- 體型與顏色:體長2–4 mm,體壁光滑,雌性略大于雄性;未吸血時體色淺黃,吸血后呈紅棕色。
- 體表結構:無頰櫛(位于頭部的梳狀刺)和前胸櫛(胸部背板后緣的刺列),與具櫛蚤類(如具帶病蚤)顯著區分。
2. 頭部特征
- 觸角:觸角溝位于頭部后緣,觸角分3節,末端膨大呈錘狀。
- 眼與口器:眼退化,僅存色素斑;刺吸式口器發達,下顎須5節,延伸至前足基節。
3. 胸部結構
- 胸節:前胸背板短于中胸和后胸,無前胸櫛。
- 腿足:后足脛節后緣具6–8根排列規則的鬃毛(鑒別關鍵),第5跗節具1對側鬃。
4. 腹部特征
- 背板:第1腹節背板具1列鬃毛,后續背板鬃毛逐漸減少。
- 生殖結構(性別鑒別):
- 雄性:第8腹板特化為抱握器,陽莖體呈“S”形彎曲,末端具鉤狀突。
- 雌性:腹部末端鈍圓,受精囊頭部球形,尾部細長彎曲(典型“逗號狀”),尾部長度大于頭部。
5. 特殊結構
- 臀板:具1列感覺鬃(sensilium),排列呈“金字塔形”,用于感知宿主振動。
三、檢測步驟與操作規范
-
- 采集宿主體表或巢穴中的蚤類,經75%乙醇固定后置于解剖鏡下觀察。
- 清洗蟲體表面雜質,必要時使用10% KOH透明處理。
-
- 低倍鏡下觀察整體形態,確認無頰櫛和前胸櫛。
- 高倍鏡(40×)下重點檢查觸角溝、后足脛節鬃毛、受精囊或雄性外生殖器。
-
- 參考《中國蚤目志》或國際蚤類檢索表,排除近似種(如巴西客蚤、人蚤)。
四、注意事項
- 樣本完整性:蟲體破損可能導致關鍵結構(如受精囊、抱握器)缺失,需優先保存完整個體。
- 設備校準:顯微鏡需定期校準,避免放大誤差影響特征判斷。
- 記錄與復核:詳細記錄形態數據,疑難樣本需交叉驗證或結合分子鑒定(COI基因測序)。
五、形態鑒定的意義
- 疾病防控:快速識別媒介蚤種,評估鼠疫等自然疫源地風險。
- 生態研究:通過蚤類種群動態監測,揭示宿主-寄生蟲協同進化關系。
- 口岸檢疫:防止外來蚤種通過貨物或交通工具傳入。
轉成精致網頁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21
21
30
21
22
28
24
21
28
30
28
27
23
27
32
30
25
34
33
31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