糧食中生霉粒與生芽粒檢測技術指南
一、概述
- 生霉粒:因霉菌侵染導致粒面明顯霉變、變色或喪失食用價值的顆粒,可能產生毒素(如黃曲霉毒素、赭曲霉毒素)。
- 生芽粒:因發芽導致胚部膨大、表皮破裂或萌發幼根的顆粒,影響儲存穩定性和加工性能。
二、核心檢測項目與方法
1. 感官檢測(初步篩選)
- 檢測目的:快速識別肉眼可見的霉變或發芽顆粒。
- 方法:
- 取代表性樣品(如100g),平鋪于白瓷盤中,自然光或標準光源下觀察。
- 生霉粒:表面有菌絲、霉斑(綠、黑、灰等顏色),質地松軟或有異味。
- 生芽粒:胚部明顯突起、破裂,或幼根長度超過顆粒自身長度。
- 判定標準:依據GB/T 5494《糧食、油料檢驗雜質、不完善粒檢驗法》。
2. 實驗室定量檢測
(1)生霉粒檢測
- 顯微鏡檢測:
- 取可疑顆粒切片,用乳酸酚棉藍染色后在顯微鏡下觀察菌絲或孢子結構。
- 重點關注鐮刀菌、曲霉、青霉等產毒霉菌。
- 霉菌培養法:
- 樣品研磨后接種于PDA培養基,25-28℃培養3-5天,觀察菌落形態并計數。
- 必要時進行毒素檢測(如HPLC、ELISA法測定黃曲霉毒素)。
(2)生芽粒檢測
- 胚部活力試驗:
- 采用TTC染色法:將胚部浸泡于0.5%氯化三苯基四氮唑(TTC)溶液中,35℃避光靜置1小時,胚部呈紅色表明存在活性(已完成發芽或潛在發芽)。
- 吸水率測定:
- 發芽顆粒吸水率顯著高于正常粒,可通過烘干法對比失重差異。
3. 自動化檢測技術
- 近紅外光譜(NIRS):通過光譜特征快速識別霉變或發芽顆粒。
- 機器視覺系統:利用高分辨率攝像頭和AI算法分析顆粒形態及顏色變化。
三、參考標準與限量要求
- 國家標準:
- GB 1351《小麥》:生霉粒含量≤1.0%。
- GB/T 17891《優質稻谷》:生霉粒≤0.5%,無生芽粒。
- 國際標準:
- ISO 605《谷物及豆類雜質測定》。
四、樣品處理關鍵步驟
- 采樣:按GB 5491規定多點分層取樣,避免局部污染干擾。
- 分樣:采用四分法或分樣器縮分至檢測所需量(通常200~500g)。
- 預處理:剔除大型雜質后,破碎粘連顆粒(避免破壞待檢目標)。
五、注意事項
- 檢測時效性:生霉粒可能隨時間擴散,建議入庫后7天內完成檢測。
- 交叉污染控制:實驗器具需嚴格消毒,避免霉菌污染其他樣品。
- 人員防護:操作霉菌樣品時需佩戴口罩及手套,實驗室配備通風櫥。
六、
上一篇:帶電作業用絕緣墊檢測下一篇:果皮厚度檢測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22
18
16
17
21
18
19
22
28
26
30
29
27
29
33
31
29
36
30
36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