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主要檢測項目
-
- 定義:碳完全流失的區域(通常為鐵素體組織)。
- 檢測方法:金相法(通過顯微鏡觀察組織變化)、顯微硬度法(表面至心部的硬度梯度分析)。
- 適用場景:高碳鋼、軸承鋼等對表面硬度要求嚴格的材料。
-
- 定義:碳含量低于基體但未完全流失的過渡區域。
- 檢測方法:顯微硬度法(硬度值介于全脫碳層與基體之間)、化學分析法(碳含量定量檢測)。
- 關鍵點:需明確基體碳含量作為參照,對比梯度變化。
-
- 定義:全脫碳與部分脫碳層的深度之和。
- 檢測標準:依據GB/T 224、ASTM E1077等,結合金相與硬度法綜合判定。
二、檢測方法與技術對比
方法 | 原理 | 優點 | 局限性 | 適用場景 |
---|---|---|---|---|
金相法 | 觀察表層至心部組織變化(如鐵素體/珠光體比例) | 直觀、成本低 | 依賴操作經驗,對淺層脫碳敏感度低 | 常規檢測,實驗室批量分析 |
顯微硬度法 | 測量從表面到基體的硬度梯度變化 | 定量化、精度高 | 需多點測量,耗時 | 精密零件、梯度復雜樣品 |
化學成分分析法 | 通過光譜或碳硫分析儀逐層測定碳含量 | 數據精確,可區分部分脫碳 | 破壞樣品,設備成本高 | 科研、仲裁檢測 |
電子探針(EPMA) | 微區成分掃描,繪制碳元素分布圖 | 高分辨率、可視化分布 | 設備昂貴,操作復雜 | 超薄脫碳層或微觀機理研究 |
三、檢測流程關鍵步驟
-
- 沿垂直表面方向切割,避免倒角或過熱影響邊緣組織。
- 研磨拋光后需腐蝕(如4%硝酸酒精),清晰顯示脫碳層界限。
-
- 使用金相顯微鏡(100×~500×)拍攝脫碳區域,軟件輔助測量全脫碳層深度。
- 注意:脫碳層與基體分界模糊時,需結合硬度法驗證。
-
- 從表面向心部以50μm間隔打維氏硬度(HV0.1或HV0.05),繪制硬度曲線。
- 判定標準:硬度恢復至基體硬度±10%的位置為脫碳層終點。
-
- 綜合兩種方法結果,標注總脫碳層深度(部分+全脫碳層)。
- 若存在不均勻性(如圓柱件周向差異),需記錄最大值、最小值和平均值。
四、常見問題與解決方案
五、標準與行業應用
- 國際標準:ASTM E1077(顯微硬度法)、ISO 3887(金相法)。
- 國內標準:GB/T 224《鋼的脫碳層深度測定法》。
- 行業應用:
- 汽車零部件:齒輪、彈簧的脫碳控制(通常要求≤0.05mm)。
- 工具鋼:鉆頭、刀具的全脫碳層需完全去除(不允許存在)。
六、總結
轉成精致網頁
上一篇:鋼絲繩牽引卡軌車檢測下一篇:煤礦用防爆柴油機膠套輪/齒軌卡軌車檢測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14
21
18
19
18
23
33
23
19
23
22
23
23
23
26
25
33
29
28
29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