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理化性質檢測
- 外觀與形態分析
- 顏色、質地、分層結構觀察(初步判斷污染源類型)。
- 微觀形貌分析(如掃描電鏡/SEM,觀察垢層孔隙率、晶體結構等)。
- 物理參數測試
- 厚度(超聲波測厚儀或顯微鏡測量,評估結垢嚴重程度)。
- 硬度(顯微硬度計,反映垢層致密性與清除難度)。
- 密度(比重法,輔助判斷成分類型)。
2. 化學成分分析
- 無機成分檢測
- 常量元素:鈣(Ca²?)、鎂(Mg²?)、硅(SiO?)、鐵(Fe)、鋁(Al)、硫酸鹽(SO?²?)、碳酸鹽(CO?²?)等(通過X射線熒光光譜/XRF、離子色譜/IC測定)。
- 微量元素:銅(Cu)、鋅(Zn)、氯(Cl?)等(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/ICP-OES)。
- 晶體結構分析:X射線衍射(XRD)確定垢中礦物相(如碳酸鈣、硫酸鈣、硅酸鹽等)。
- 有機成分檢測
- 油污、聚合物殘留、微生物代謝產物(傅里葉紅外光譜/FTIR、氣相色譜-質譜/GC-MS)。
- 水分與灼燒減量
- 105℃烘干法測游離水,550℃高溫灼燒測有機物及結晶水含量。
3. 微生物分析(針對生物垢)
- 細菌總數、鐵細菌、硫酸鹽還原菌(SRB)等(培養基培養法或PCR檢測)。
- 藻類、真菌鑒定(顯微鏡觀察、DNA測序)。
4. 腐蝕產物關聯分析
- 氧化鐵(Fe?O?、Fe?O?)、硫化亞鐵(FeS)等(判斷是否由腐蝕引發結垢)。
- 垢層與金屬基體的結合方式(金相分析)。
5. 功能性測試
- 熱穩定性:差示掃描量熱法(DSC)評估垢層在高溫下的分解特性。
- 溶解性實驗:酸/堿/螯合劑溶解性測試(指導化學清洗方案)。
- 設備類型:如鍋爐垢以鈣鎂鹽為主,需重點檢測硬度離子;冷卻塔垢可能含微生物及硅酸鹽。
- 工況條件:高溫高壓環境易生成致密硅垢,需結合XRD分析;含油系統需增加有機物檢測。
- 問題導向:若設備存在異常腐蝕,需增加鐵氧化物及硫化物分析。
- 成因診斷:明確結垢主因(水質過硬、微生物滋生、腐蝕產物堆積等)。
- 風險預警:
- 硬垢導致傳熱效率下降(如鍋爐熱阻增加10%可致能耗上升2%)。
- 生物垢引發局部腐蝕或堵塞管道。
- 優化對策:
- 調整水處理工藝(如阻垢劑配方)。
- 制定清洗方案(機械清洗或化學清洗選擇)。
- 改進設備材質或運行參數。
- 采樣規范:避免污染,記錄取樣位置、時間及工況參數。
- 參照標準:
- ASTM D887(工業水沉積物取樣標準)
- GB/T 14637(工業循環冷卻水中硫酸鹽還原菌測定)
- ISO 10304(離子色譜法測定水質中陰離子)
轉成精致網頁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