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外吸收檢測:原理、應用與檢測項目詳解
一、紫外吸收檢測的基本原理
二、檢測流程與儀器
- 儀器組成:紫外分光光度計(光源、單色器、樣品池、檢測器)。
- 步驟:
- 選擇合適波長(依據目標物的λ_max)。
- 空白校正(消除溶劑或背景干擾)。
- 測量樣品吸光度并計算濃度。
三、核心檢測項目與應用領域
1. 藥物分析與質量控制
- 項目示例:
- 活性成分定量:如阿司匹林在276 nm處的檢測。
- 純度評估:檢測雜質或降解產物(如硝苯地平通過紫外光譜識別氧化產物)。
- 標準依據:各國藥典(如《中國藥典》)規定紫外分光光度法為藥品常規檢測方法。
2. 環境污染物監測
- 項目示例:
- 水體有機物檢測:苯系物(254 nm)、硝酸鹽(220 nm)的快速篩查。
- 大氣顆粒物分析:多環芳烴(PAHs)的紫外特征吸收。
- 標準方法:EPA方法系列(如EPA 415.1測定水中總有機碳)。
3. 生命科學研究
- 項目示例:
- 蛋白質濃度測定:利用色氨酸/酪氨酸在280 nm的吸收(Bradford法的輔助手段)。
- DNA/RNA定量:260 nm吸光度判斷核酸濃度及純度(A260/A280比值評估蛋白污染)。
- 酶動力學研究:監測輔酶(如NADH在340 nm)的吸光度變化。
4. 食品工業
- 項目示例:
- 添加劑檢測:苯甲酸(225 nm)、維生素C(265 nm)。
- 油脂氧化分析:共軛二烯烴在232 nm的特征吸收。
5. 化工與材料科學
- 項目示例:
- 聚合物表征:檢測單體殘留或共軛結構。
- 納米材料分析:量子點的紫外吸收特性研究。
四、優勢與局限性
- 優點:
- 操作簡便、分析速度快、設備成本低。
- 適合大批量樣品篩查(如臨床檢驗中的血常規預處理)。
- 局限:
- 選擇性較差,需結合色譜法(如HPLC-UV)解決干擾。
- 靈敏度較低(檢測限通常在μg/mL級)。
五、未來發展趨勢
- 聯用技術:與色譜、質譜聯用提升分辨率和靈敏度。
- 微流控技術:實現微量樣品的快速檢測。
- 人工智能輔助:通過算法優化多組分分析的準確性。
六、
上一篇:評價促創面愈合性能的動物燙傷模型檢測下一篇:鐵量檢測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15
12
16
17
31
24
19
20
20
20
21
17
17
20
25
22
19
24
22
26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