菲律賓蛤仔檢測項目詳解
一、核心檢測項目
-
- 檢測內容:
- 大腸菌群、沙門氏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:反映加工衛生狀況及致病風險。
- 副溶血性弧菌:常見于海產品,可導致急性胃腸炎。
- 檢測方法:GB 4789系列標準(如PCR、培養法)。
- 意義:預防食源性疾病,符合GB 2733《鮮、凍動物性水產品》衛生要求。
- 檢測內容:
-
- 重點指標:鉛(Pb)、鎘(Cd)、汞(Hg)、砷(As)。
- 檢測方法:原子吸收光譜法(AAS)、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(ICP-MS)。
- 限值依據:GB 2762《食品中污染物限量》,例如鎘限量≤2.0 mg/kg(雙殼類)。
- 風險提示:貝類易富集重金屬,長期攝入會損害肝腎及神經系統。
-
- 毒素類型:
- 麻痹性貝毒(PSP):阻斷神經信號,致死率高。
- 腹瀉性貝毒(DSP):引發胃腸道癥狀。
- 記憶缺失性貝毒(ASP):損傷腦神經。
- 檢測方法:小鼠生物法、酶聯免疫法(ELISA)、液相色譜-串聯質譜(LC-MS/MS)。
- 標準參考:歐盟EC No 853/2004規定PSP限量≤800 µg/kg。
- 毒素類型:
-
- 常見藥物:氯霉素、硝基呋喃類、喹諾酮類等。
- 檢測技術:高效液相色譜(HPLC)、液相色譜-質譜聯用(LC-MS)。
- 法規要求:農業農村部公告第250號《食品動物中禁止使用的藥品清單》。
-
- 寄生蟲:吸蟲幼蟲、線蟲(如異尖線蟲)。
- 病毒:諾如病毒(通過糞口途徑污染水體)。
- 方法:顯微鏡檢(寄生蟲)、RT-PCR(病毒核酸)。
- 風險場景:生食或未充分加熱產品需重點關注。
-
- 水分含量:反映新鮮度及加工工藝。
- pH值:判斷腐敗程度。
- 揮發性鹽基氮(TVB-N):評估蛋白質分解情況(GB 2733規定≤30 mg/100g)。
-
- 靶標:原肌球蛋白(貝類主要過敏原)。
- 方法:蛋白質印跡法(Western Blot)、實時熒光PCR。
- 標注要求:預包裝食品需符合GB 7718《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》。
二、檢測流程與技術要點
-
- 代表性抽樣:按GB/T 30891規定,隨機抽取同批次樣本。
- 前處理:貝類需凈化吐沙,組織樣品勻漿后分裝。
-
- 快速篩查:ELISA試紙條用于現場初篩(如毒素檢測)。
- 確證分析:LC-MS/MS等高精度設備用于仲裁檢測。
-
- 加標回收實驗:驗證檢測方法準確性(回收率應達80-120%)。
- 平行樣檢測:降低實驗誤差。
三、應用場景與合規建議
-
- 出口歐盟需符合EC No 2073/2005微生物標準,日本要求檢測麻痹性貝毒(厚生勞動省標準)。
- 建議提前進行第三方機構(如SGS、Intertek)全項目檢測。
-
- 依據《食品安全法》及GB 31650《食品中獸藥最大殘留限量》開展抽檢。
-
- 建立HACCP體系,重點監控原料海域水質及加工環節衛生。
四、結語
上一篇:金屬涂層、鍍層檢測下一篇:無機氮、氨、亞硝酸鹽、硝酸鹽檢測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2
2
2
2
1
2
2
2
3
3
5
3
5
5
8
11
12
12
13
13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