鮮魚感官(魚體)檢測項目詳解
一、外觀檢查
-
- 檢測內容:觀察魚體是否完整,表皮有無破損、劃痕或機械損傷。
- 判定標準:新鮮魚體表光滑完整,無脫鱗或大面積損傷;若出現腹部破裂或內臟外露,可能為腐敗或儲存不當。
-
- 檢測內容:檢查魚體表面顏色是否正常,有無變色(如發黃、發灰)。
- 判定標準:
- 海水魚:新鮮時體表有金屬光澤(如帶魚銀白色、鯛魚鮮紅色)。
- 淡水魚:體色鮮亮(如草魚青灰色、鯉魚金黃色)。
- 腐敗魚體表色澤暗淡,出現黑斑或褪色。
二、鰓部檢測
-
- 檢測內容:翻開鰓蓋,觀察鰓絲顏色及黏液狀態。
- 判定標準:
- 新鮮魚:鰓絲鮮紅色或紫紅色,濕潤有光澤,黏液透明。
- 次鮮魚:鰓絲暗紅色或灰紅色,黏液渾濁。
- 腐敗魚:鰓絲灰白色或褐色,黏液黏稠有臭味。
-
- 檢測內容:輕觸鰓絲,檢查是否黏連或潰爛。
- 判定標準:新鮮鰓絲排列整齊,彈性好;腐敗鰓絲黏連,易碎。
三、眼部檢測
- 眼球狀態
- 檢測內容:觀察眼球是否飽滿、透明,眼角膜清晰度。
- 判定標準:
- 新鮮魚:眼球凸出,角膜透明,虹膜清晰(如黑膜完整)。
- 次鮮魚:眼球凹陷,角膜輕度渾濁。
- 腐敗魚:眼球塌陷,角膜渾濁呈乳白色。
四、肌肉彈性檢測
- 指壓法
- 檢測方法:用手指按壓魚體背部肌肉,觀察回彈情況。
- 判定標準:
- 新鮮魚:肌肉緊實,按壓后迅速恢復,不留凹痕。
- 腐敗魚:肌肉松軟,按壓后凹陷不恢復,甚至骨肉分離。
五、體表黏液檢測
- 黏液量與性狀
- 檢測內容:觸摸魚體表面黏液,觀察質地和氣味。
- 判定標準:
- 新鮮魚:黏液透明均勻,無異味,觸感滑潤。
- 腐敗魚:黏液增多、渾濁或呈膿狀,有酸腐味。
六、腹部檢測
- 腹部狀態
- 檢測內容:檢查腹部是否膨脹或塌陷,肛門是否突出。
- 判定標準:
- 新鮮魚:腹部正常,肛門內縮呈白色或粉紅色。
- 腐敗魚:腹部膨脹(因內臟腐敗產氣),肛門突出或破裂,可能滲出褐色液體。
七、氣味檢測
- 魚體整體氣味
- 檢測方法:嗅聞魚體表面、鰓部和腹部。
- 判定標準:
- 新鮮魚:帶有海水/淡水的清新腥味,無異味。
- 腐敗魚:散發氨味、腐臭味或酸敗味。
八、綜合評價
- 一級鮮度:各項指標均符合新鮮特征,可直接食用或加工。
- 二級鮮度:部分指標輕微劣變,需盡快處理或低溫保存。
- 腐敗變質:多項指標異常,禁止流通和食用。
附錄:檢測工具與注意事項
- 工具:橡膠手套、鑷子、白瓷盤、清水、記錄表。
- 環境要求:在光線充足、通風良好的環境下操作,避免交叉污染。
- 輔助檢測:需結合實驗室檢測(如揮發性鹽基氮測定)確認腐敗程度。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39
38
56
50
55
6
28
28
5
6
18
28
27
5
5
25
10
11
11
13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