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米中稻谷粒及糠粉含量檢測項目分析
一、檢測項目的意義
-
- 定義:混入成品大米中的未脫殼或殘留稻殼的顆粒。
- 影響:
- 口感:未脫殼稻谷粒硬度高,影響咀嚼體驗。
- 加工工藝評估:反映碾米設備的脫殼效率及工藝合理性。
- 分級標準:是判定大米等級(如一級、二級)的關鍵指標。
-
- 定義:大米加工過程中表層糠層脫落的細小粉末或碎屑。
- 影響:
- 儲存穩定性:糠粉中含脂量高,易氧化酸敗,縮短保質期。
- 外觀品質:過多糠粉導致大米色澤暗淡,降低商品價值。
- 加工衛生:反映篩選、拋光等后處理環節的潔凈程度。
二、檢測方法及標準
1. 稻谷粒含量的檢測
-
- 標準檢驗篩(孔徑1.0 mm~2.0 mm,依據GB/T 5494)。
- 人工分揀鑷子、電子天平(精度0.01 g)。
-
- 取樣:按GB/T 5491規定,隨機抽取500 g大米樣品。
- 篩分:使用標準篩分離稻谷粒與其他雜質。
- 人工分揀:篩上物中挑出未脫殼或半脫殼顆粒。
- 稱量計算:稱量稻谷粒質量,按公式計算含量: 稻谷粒含量 (%)=稻谷粒質量 (g)樣品總質量 (g)×100稻谷粒含量 (%)=樣品總質量 (g)稻谷粒質量 (g)?×100
- 判定標準:根據GB/T 1354-2018,一級大米稻谷粒含量應≤0.02%。
2. 糠粉含量的檢測
-
- 細孔篩(孔徑0.5 mm~1.0 mm)、毛刷、恒溫干燥箱。
- 近紅外光譜儀(NIRS)或化學分析法(脂肪提取法)。
-
- 篩分稱重法:
- 稱取100 g樣品,通過細孔篩篩分,收集篩下物(糠粉)。
- 干燥后稱重,計算含量: 糠粉含量 (%)=篩下物質量 (g)樣品總質量 (g)×100糠粉含量 (%)=樣品總質量 (g)篩下物質量 (g)?×100
- 儀器分析法:
- 利用近紅外光譜技術快速測定糠粉中的脂肪含量,間接評估糠粉殘留。
- 判定標準:一級大米糠粉含量需≤0.15%(GB/T 1354)。
- 篩分稱重法:
三、質量控制要點
- 取樣代表性:采用四分法或多點取樣,避免局部誤差。
- 濕度控制:檢測前需平衡樣品水分(通常≤14%),防止糠粉結塊。
- 儀器校準:定期校驗篩網孔徑及天平精度。
- 交叉驗證:結合人工分揀與儀器分析,提高數據可靠性。
四、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案
-
- 問題:篩分時細小稻殼碎片未被分離。
- 改進:采用雙層篩(上層孔徑2.0 mm,下層1.0 mm)逐級篩分。
-
- 問題:取樣過程引入環境粉塵。
- 改進:在密閉潔凈實驗室操作,使用防靜電工具。
五、檢測技術發展趨勢
- 自動化分選設備:基于圖像識別的AI分揀機可快速區分稻谷粒與碎米。
- 在線檢測系統:碾米生產線集成近紅外傳感器,實時監控糠粉殘留。
- 分子標記技術:通過DNA檢測鑒別混入的異種稻谷(如秈稻摻入粳稻)。
六、結語
- GB/T 1354-2018《大米》
- ISO 7301:2018 稻米品質測定方法
- 糧食加工業技術手冊(中國輕工業出版社)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