彌散性檢測:核心檢測項目與臨床意義
一、實驗室檢測項目(核心重點)
-
- 正常范圍:100-300×10?/L
- 意義:DIC中因微血栓消耗,血小板常顯著降低(<100×10?/L)。動態下降趨勢更具診斷價值。
-
- 凝血酶原時間(PT)
- 正常值:11-13秒(因試劑而異)
- 延長提示凝血因子消耗(如DIC中因子Ⅱ、Ⅴ、Ⅹ減少)。
-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(APTT)
- 正常值:25-35秒
- 延長反映內源性凝血途徑異常(如肝素治療、凝血因子缺乏)。
- 凝血酶原時間(PT)
-
- 正常范圍:2-4 g/L
- DIC變化:顯著降低(<1.5 g/L),但在感染或妊娠等代償期可能正常。
-
- FDP:>10 μg/mL(正常<5 μg/mL)提示纖溶亢進。
- D-二聚體:>0.5 mg/L(正常<0.5 mg/L)特異性反映交聯纖維蛋白降解,DIC時顯著升高。
-
- 觀察紅細胞碎片(裂體細胞>1%),提示微血管病性溶血(如DIC、TTP)。
-
- 抗凝血酶Ⅲ(AT-Ⅲ):活性降低(正常80-120%)提示抗凝系統消耗。
- 凝血因子活性(如Ⅷ、Ⅴ):降低可輔助診斷。
二、影像學檢測(簡要)
- 彌散加權成像(DWI,MRI技術)
- 檢測參數:表觀彌散系數(ADC值),反映水分子擴散受限程度。
- 應用:急性腦梗死(ADC值↓)、腫瘤鑒別(壞死區ADC值↑)。
三、診斷流程與評分系統
- ISTH DIC評分系統: 依據血小板、FDP/D-二聚體、PT延長、纖維蛋白原水平綜合評分,≥5分確診DIC。
- 動態監測:每6-8小時重復檢測,追蹤病情進展。
四、臨床意義
- 早期識別DIC:血小板驟降+D-二聚體升高是預警信號。
- 鑒別診斷:TTP(ADAMTS13活性↓)、肝衰竭(凝血因子合成障礙)。
- 治療指導:補充纖維蛋白原、血小板,抗凝治療(如肝素)依據實驗室結果調整。
五、總結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58
48
54
42
43
47
29
36
27
26
28
25
27
31
25
21
25
20
22
25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