蛋白質含量測定方法及檢測項目詳解
1. 凱氏定氮法(Kjeldahl Method)
- 檢測項目:總氮含量
- 原理:通過高溫消解將蛋白質中的氮轉化為銨鹽,蒸餾后滴定測定總氮量,乘以蛋白質換算系數(通常為6.25)得到蛋白質含量。
- 應用:食品、農產品、飼料等總蛋白的法定檢測。
- 注意事項:
- 需扣除非蛋白氮(如尿素、硝酸鹽)的干擾。
- 步驟繁瑣,耗時較長,需專業操作。
2. BCA法(Bicinchoninic Acid Assay)
- 檢測項目:總蛋白濃度
- 原理:堿性條件下,蛋白質將Cu²?還原為Cu?,與BCA試劑生成紫色復合物,在562 nm處測定吸光度。
- 應用:細胞裂解液、血清、組織勻漿等溶液中的蛋白定量。
- 注意事項:
- 受強還原劑(如DTT、巰基乙醇)干擾,需控制濃度。
- 靈敏度高(0.5–2000 μg/mL),適合微量樣品。
3. Bradford法(考馬斯亮藍法)
- 檢測項目:總蛋白濃度
- 原理:考馬斯亮藍G-250與蛋白質的堿性氨基酸結合,顏色由棕變藍,595 nm處檢測吸光度變化。
- 應用:快速檢測純化蛋白或粗提液中的總蛋白。
- 注意事項:
- 受去垢劑(如SDS)和堿性緩沖液影響,需優化反應條件。
- 標準曲線需與待測蛋白種類匹配。
4. Lowry法(Folin-酚試劑法)
- 檢測項目:酪氨酸/色氨酸含量
- 原理:雙縮脲反應結合Folin-酚試劑顯色,檢測750 nm處吸光度。
- 應用:需要高靈敏度的微量蛋白檢測(如酶純化)。
- 注意事項:
- 受硫醇類、糖類、Tris緩沖液干擾。
- 步驟復雜,顯色不穩定,需嚴格控制反應時間。
5. 紫外吸收法(UV Absorption)
- 檢測項目:純化蛋白濃度
- 原理:利用蛋白質中芳香族氨基酸(色氨酸、酪氨酸)在280 nm處的紫外吸收。
- 應用:純化蛋白溶液(如層析洗脫液)的快速測定。
- 注意事項:
- 核酸污染(260 nm吸收)需校正(A280/A260比值法)。
- 不同蛋白消光系數差異大,需已知摩爾吸光系數。
6. 熒光染料法(如NanoOrange、Qubit)
- 檢測項目:總蛋白濃度
- 原理:熒光染料與蛋白質疏水區結合后發射熒光,強度與濃度正相關。
- 應用:極低濃度樣品(ng/mL級)或微量體積檢測。
- 注意事項:
- 需專用熒光分光光度計,成本較高。
- 染料對蛋白種類敏感,需匹配標準品。
7. ELISA(酶聯免疫吸附測定)
- 檢測項目:特異性抗原/抗體濃度
- 原理:利用抗原-抗體特異性結合,酶標記放大信號,顯色后定量。
- 應用:復雜樣品(如血液、組織液)中特定蛋白的定量分析。
- 注意事項:
- 需高質量抗體,存在交叉反應風險。
- 可檢測低至pg/mL級目標蛋白。
8. 質譜法(Mass Spectrometry)
- 檢測項目:特定蛋白質/多肽的絕對定量
- 原理:電離蛋白質后根據質荷比(m/z)分析,結合同位素標記內標定量。
- 應用:蛋白質組學研究、生物標志物發現。
- 注意事項:
- 設備昂貴,需專業技術支持。
- 可同時檢測多種蛋白,靈敏度達fmol級。
選擇檢測方法的關鍵因素
- 樣品類型:粗提液(BCA/Bradford)、純化樣品(紫外法)、復雜基質(ELISA/質譜)。
- 檢測目標:總蛋白(BCA、Bradford)、特定蛋白(ELISA、質譜)、氨基酸組成(Lowry)。
- 靈敏度要求:微量樣品選熒光法或ELISA,常規檢測用比色法。
- 干擾物質:避免還原劑、去垢劑、核酸等對特定方法的干擾。
- 設備與成本:快速篩查可選Bradford法,高精度研究需質譜或ELISA。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18
25
23
25
24
24
23
26
30
30
34
34
38
28
34
47
38
41
42
43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