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尿酸堿度檢測的基本概念
- 酸性尿(pH <5.5):常見于高蛋白飲食、代謝性酸中毒、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等。
- 堿性尿(pH >7.5):多見于素食飲食、尿路感染(如變形桿菌感染)、代謝性堿中毒等。
二、檢測項目與方法
-
- 試紙法(干化學法):通過試紙上的pH敏感染料與尿液反應,顏色變化后與比色卡對比。優點是快速、經濟,適用于門診和大規模篩查。
- 電極法:使用pH電極直接測量尿液酸堿度,結果更精確,多用于實驗室分析。
- 24小時動態監測:收集全天尿液樣本,分析pH波動,用于評估代謝性疾病或結石風險。
-
- 樣本采集:通常采用晨尿(空腹狀態)或隨機尿,需避免污染(如清潔外陰后再取中段尿)。
- 檢測時間:樣本應在采集后1小時內完成檢測,避免久置導致細菌分解尿素產氨,使pH升高。
三、尿酸堿度檢測的臨床意義
-
- 代謝性酸中毒:尿液pH持續偏低(<5.5),見于糖尿病酮癥、腎功能不全。
- 呼吸性酸中毒/堿中毒:尿液pH變化可輔助判斷代償情況。
-
- 尿路感染:變形桿菌或葡萄球菌感染時,尿液呈堿性(pH>7.5)。
- 尿路結石:
- 草酸鈣/尿酸結石患者尿pH常偏低(酸性尿)。
- 磷酸鹽或碳酸鹽結石患者尿pH偏高(堿性尿)。
- 腎小管酸中毒:遠端腎小管功能障礙時,尿液無法酸化(pH>5.5)。
-
- 藥物影響:如碳酸氫鈉(堿性)、維生素C(酸性)可改變尿pH。
- 飲食調整:高蛋白飲食(酸性尿)與素食(堿性尿)的代謝差異。
- 結石預防:通過調節尿pH減少結石形成(如堿化尿液預防尿酸結石)。
四、適應癥(何時需要檢測)
- 疑似酸堿平衡紊亂患者(如呼吸困難、意識模糊)。
- 反復尿路感染或泌尿系結石患者。
- 代謝性疾病(糖尿病、痛風)的常規監測。
- 評估藥物副作用(如利尿劑、抗生素)。
- 飲食或營養干預的療效追蹤。
五、注意事項與干擾因素
-
- 避免月經血、精液或消毒劑污染樣本。
- 幼兒需使用專用集尿袋。
-
- 飲食:肉類(酸性) vs. 蔬菜水果(堿性)。
- 藥物:利尿劑、抗生素、抗酸劑等可能改變尿pH。
- 時間:晨尿偏酸性,餐后尿偏堿性。
- 儲存條件:尿液久置或未冷藏可致pH升高。
六、檢測結果解讀與后續處理
- 正常范圍:pH 4.5~8.0(平均6.0)。
- 異常結果處理:
- 持續性酸性尿:排查代謝性酸中毒、高尿酸血癥或脫水。
- 持續性堿性尿:需鑒別尿路感染、腎小管疾病或過度使用堿性藥物。
- 結合其他檢查:如血電解質、血氣分析、尿沉渣鏡檢等綜合判斷。
七、總結
上一篇:登革熱病毒核酸檢測下一篇:腐生菌(TGB)檢測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23
19
24
28
27
22
32
31
28
46
40
34
51
52
50
68
49
50
41
51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