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治療藥物監測(TDM)
- 確保長期用藥(如避孕或癌癥治療)患者的血藥濃度處于有效范圍,避免過量或不足。
- 依從性評估
- 確認患者是否按醫囑規律用藥。
- 異常出血排查
- 用于不明原因陰道出血患者的病因分析,排除藥物過量或代謝異常。
- 生殖內分泌研究
- 評估卵巢功能、孕激素水平及相關內分泌疾病(如多囊卵巢綜合征)。
- 樣本類型:血清、血漿(EDTA抗凝)。
- 采集時間:
- 避孕或激素治療:通常于服藥后12-24小時檢測穩態濃度。
- 急性中毒:隨時采集。
- 注意事項:避免溶血,樣本需4℃保存或冰凍運輸(長期保存需-20℃以下)。
-
- 原理:標記抗體與MPA結合,通過熒光或化學發光定量。
- 優點:快速(1-2小時出結果)、成本低。
- 局限:可能與其他孕激素(如黃體酮)發生交叉反應,導致假陽性。
-
- 原理:色譜分離后,質譜精確檢測分子量。
- 優點:高特異性、靈敏度(可檢測ng/mL級),適用于復雜樣本。
- 局限:設備昂貴、操作復雜,耗時較長(4-6小時)。
- 治療劑量下血藥濃度:
- 避孕(肌注150mg/3個月):穩態濃度約1-3 ng/mL。
- 子宮內膜癌治療(口服400-600mg/日):峰濃度可達20-50 ng/mL。
- 個體差異:肝腎功能、代謝酶活性(如CYP3A4)可能影響濃度。
結果 | 可能原因 | 臨床應對 |
---|---|---|
濃度升高 | 藥物過量、代謝障礙(肝病)、藥物相互作用 | 調整劑量、排查肝損或聯合用藥情況 |
濃度過低 | 依從性差、吸收不良、加速代謝 | 加強用藥教育、換用給藥方式(如肌注) |
未檢出 | 未遵醫囑、樣本采集時間不當 | 重新評估用藥史、確認采血時機 |
- 干擾因素:
- 含雌激素藥物可能影響代謝酶活性。
- 免疫分析法中,交叉反應可能導致假性升高(如與地屈孕酮交叉)。
- 動態監測建議:
- 長期用藥者每6-12個月檢測一次,劑量調整后2-4周復查。
- 結果結合:需同步評估患者癥狀(如出血模式)、肝功能及雌激素水平。
- 案例1:45歲女性,子宮內膜癌術后接受MPA治療,檢測發現濃度持續低于閾值,調整口服為肌注后濃度達標。
- 案例2:年輕女性避孕后異常出血,MPA檢測顯示濃度過高,減少劑量后癥狀緩解。
轉成精致網頁
上一篇:干物質(固形物)檢測下一篇:呋喃蟲酰胺檢測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