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糧食、油料的色澤、氣味、口味鑒定》檢測項目詳解
一、色澤鑒定
- 正常色澤
- 糧食(如小麥、稻谷):呈現品種特有的自然色澤(如金黃色、淺棕色)。
- 油料(如大豆、花生):油脂應清澈透亮,無渾濁或沉淀。
- 異常色澤
- 發霉:出現綠色、黑色或灰白色斑點。
- 氧化/酸敗:油料顏色變深,出現褐色或暗紅色。
- 污染:混入雜質導致的雜色(如泥土、蟲蛀痕跡)。
- 目視法:在自然光或標準光源下觀察樣品整體及切面顏色。
- 儀器輔助:使用色差計或分光光度計量化顏色參數(如Lab*值)。
二、氣味鑒定
- 正常氣味
- 糧食:具有谷物清香或烘烤香氣。
- 油料:無異味的天然油脂香(如花生油香味)。
- 異常氣味
- 霉味:潮濕環境導致的真菌滋生氣味。
- 酸敗味:油脂氧化產生的哈喇味。
- 化學異味:農藥殘留、塑化劑污染等。
- 感官法:取少量樣品置于密閉容器中,搖動后嗅聞氣味。
- 儀器分析:頂空進樣-氣相色譜質譜聯用(HS-GC/MS)檢測揮發性有害物質。
三、口味鑒定
- 正常口感
- 糧食:無明顯苦、酸、澀味,咀嚼后保留天然甜味或香味。
- 油脂:入口順滑,無異味殘留。
- 異常口感
- 酸澀/苦味:霉變或脂肪酸敗導致。
- 辛辣/刺激性:可能受化學物質污染。
- 感官品嘗:由專業人員取少量樣品咀嚼,記錄味覺變化。
- 實驗室分析:測定酸價、過氧化值等指標輔助判斷。
四、其他關聯檢測項目
- 水分含量
- 水分過高(如>14%)易導致霉變,影響色澤和氣味。
- 雜質檢測
- 砂石、秸稈等雜質可能改變外觀并引入異味。
- 微生物指標
- 霉菌毒素(如黃曲霉毒素)會引發顏色變化和毒性風險。
檢測注意事項
- 樣品代表性:需多點取樣,避免局部變質影響結果。
- 環境控制:檢測室應無強烈異味,溫度20~25℃為宜。
- 人員要求:檢測員需通過感官培訓,避免吸煙、飲食干擾判斷。
應用場景
- 收購環節:快速篩除霉變、酸敗的原料。
- 加工前處理:確保成品油或面粉的感官品質。
- 進出口檢驗:符合國際標準(如ISO 6658、GB 5492)。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8
17
15
16
19
20
19
20
23
20
23
18
20
15
22
17
20
20
23
15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