汞、砷、硒、鉍、銻檢測項目及方法詳解
一、檢測項目分類
-
- 總汞檢測:環境水樣、土壤、食品(如魚類)中的無機汞和有機汞總量。
- 形態分析:區分甲基汞(劇毒)、乙基汞和無機汞(如冷蒸氣原子熒光法)。
- 來源追蹤:工業廢水、燃煤廢氣中的汞污染溯源。
-
- 總砷測定:飲用水、大米、海產品中的總砷含量。
- 砷形態分析:三價砷(As³?)、五價砷(As??)、一甲基砷(MMA)、二甲基砷(DMA)等毒性差異顯著的物質。
- 環境遷移研究:土壤和地下水中砷的賦存形態及遷移規律。
-
- 總量檢測:富硒食品(如富硒茶、雞蛋)中的硒含量。
- 硒形態分析:硒代蛋氨酸(有機硒)、硒酸鹽(Se??)、亞硒酸鹽(Se??)的生物可利用性差異。
- 營養與毒性評估:區分必需微量元素硒的益處與過量硒的毒性。
-
- 藥物制劑檢測:鉍劑(如枸櫞酸鉍鉀)中鉍的含量測定。
- 工業原料分析:鉍合金、電子材料中的純度檢測。
- 環境暴露監測:采礦廢水中的鉍污染水平。
-
- 總銻檢測:塑料阻燃劑、紡織品中的銻殘留。
- 形態分析:三價銻(Sb³?)與五價銻(Sb??)的毒性差異評估。
- 飲用水安全:瓶裝水、自來水管道溶出銻的限量檢測。
二、核心技術方法
-
- 原子吸收光譜(AAS):火焰法測定高濃度樣品(如工業廢水中的鉍);石墨爐法檢測痕量元素(食品中的砷、銻)。
- 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(ICP-MS):多元素同步檢測,靈敏度達ppt級(如環境水樣中的汞、銻)。
- 原子熒光光譜(AFS):專用于砷、汞、硒的形態分析(如氫化物發生-原子熒光聯用技術)。
-
- HPLC-ICP-MS:分離砷、硒的有機/無機形態(如海藻中的砷糖、砷甜菜堿)。
- GC-MS:檢測甲基汞等揮發性金屬有機物。
-
- 陽極溶出伏安法(ASV):現場快速檢測水中的鉛、鎘、汞(靈敏度高,無需大型儀器)。
-
-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銀法(AgDDTC):適用于實驗室砷的常規檢測(顯色反應后比色定量)。
三、重點應用場景
-
- 水質檢測:地表水中汞、砷的限值(GB 5749-2022規定砷≤0.01 mg/L)。
- 土壤修復:礦區周邊土壤的銻、硒污染評估及修復效果驗證。
-
- 大米砷限量:國際食品法典(CODEX)規定無機砷≤0.2 mg/kg。
- 富硒產品認證:富硒茶葉需滿足硒含量≥0.25 mg/kg(中國標準NY/T 600-2002)。
-
- 鉍制劑質量控制:藥典規定枸櫞酸鉍鉀中鉍含量應為35.0%~38.5%。
- 電子廢棄物檢測:廢舊電路板中銻、鉍的回收價值分析。
四、標準與質量控制
-
- EPA 7473:熱解-原子吸收法測固體樣品中的汞。
- ISO 17294-2:ICP-MS法檢測水中的多種金屬。
-
- GB 5009.11-2014:食品中總砷及無機砷的測定方法。
- HJ 694-2014:水質中汞、砷、硒的原子熒光法。
-
- 空白實驗:避免試劑或器皿污染(尤其對痕量分析)。
- 加標回收率:要求80%~120%(如砷檢測中加標回收率需≥90%)。
- 同位素稀釋法:ICP-MS檢測中采用¹³C標記內標校正基體效應。
五、技術發展趨勢
- 便攜式檢測設備:基于納米材料的傳感器實現砷、汞的現場快速篩查。
- 形態分析自動化:在線固相萃取-色譜聯用技術提升硒、砷形態檢測效率。
- 大數據與溯源:結合GIS系統分析重金屬污染的空間分布與來源。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