粒度分布檢測:核心檢測項目詳解
一、粒度分布檢測的核心項目
-
- 檢測內容:計算顆粒群的平均尺寸,如體積平均粒徑(D50)、數量平均粒徑等。
- 意義:反映顆粒體系的整體尺寸水平,直接影響材料的流動性、溶解性及反應活性。例如,藥物粉末的D50過大會導致壓片困難,過小可能引發揚塵。
- 檢測方法:激光衍射法、動態光散射法(DLS)、圖像分析法等。
-
- 檢測內容:評估顆粒尺寸的均勻性。常用Span值((D90-D10)/D50)或PDI(動態光散射法中的分布寬度指數)。
- 意義:Span值越小,分布越窄,均勻性越高。例如,涂料中顏料的Span值過高會導致涂層光澤不均;納米顆粒的PDI>0.7通常被視為多分散體系。
-
- 檢測內容:分析分布曲線的對稱性(正態、偏態)和多峰性(單峰、雙峰或多峰)。
- 意義:雙峰分布可能代表體系中存在團聚或混合粒徑顆粒,需針對性優化工藝。例如,研磨后的礦物粉體出現雙峰分布時,需檢查破碎效率。
-
- 檢測內容:D10(10%顆粒小于此值)、D50(中位粒徑)、D90(90%顆粒小于此值)。
- 意義:D90用于質量控制上限,如注射劑中顆粒D90需<5μm以避免血管堵塞;D10反映細粉比例,影響粉體振實密度。
-
- 檢測內容:單位質量顆粒的總表面積,與粒徑成反比。
- 意義:比表面積越大,催化活性、吸附能力越強。例如,電池材料中高比表面積的納米顆粒可提升充放電效率。
二、檢測方法與適用場景
方法 | 原理 | 檢測范圍 | 適用場景 |
---|---|---|---|
激光衍射法 | 顆粒散射光的角分布反演粒徑 | 0.1–3500 μm | 粉末、乳液、懸浮液(如水泥、農藥) |
動態光散射法 | 布朗運動導致光強波動分析 | 1 nm–6 μm | 納米顆粒、蛋白質溶液、脂質體 |
沉降法 | 斯托克斯定律計算沉降速度 | 0.01–300 μm | 高密度粉末(如金屬粉、陶瓷粉) |
圖像分析法 | 顯微鏡圖像直接測量顆粒尺寸 | 0.5 μm–數毫米 | 不規則顆粒(如石墨烯碎片、纖維) |
三、關鍵應用領域
-
- 檢測項目:D90控制(注射劑)、粒度均勻性(片劑原料)。
- 案例:疫苗佐劑的D50需控制在100-200nm以增強免疫應答。
-
- 檢測項目:納米級正極材料的比表面積與PDI。
- 案例:鋰電硅碳負極的PDI≤0.3可提升循環穩定性。
-
- 檢測項目:大氣顆粒物PM2.5/PM10的分布分析。
- 案例:PM2.5中D50<2.5μm的顆粒占比決定空氣污染等級。
四、數據解讀與注意事項
-
- 分布曲線:單峰曲線為均質體系,雙峰可能提示污染或團聚。
- 統計參數:D50接近D90時,表明大顆粒占主導,需優化分散工藝。
- 對比分析:與歷史數據或標準品對比,判斷批次穩定性。
-
- 樣品分散:超聲處理避免團聚(如納米顆粒需添加分散劑)。
- 濃度控制:激光衍射法需遮光度10-15%,動態光散射需稀釋至適宜濃度。
- 方法驗證:遵循ISO 13320(激光衍射法)等國際標準。
五、結語
上一篇:谷物、豆類及其制品檢測下一篇:游離液檢測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13
27
17
16
16
18
16
16
20
15
22
14
22
27
24
18
23
17
20
15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