阻垢緩蝕劑Ⅱ的檢測項目及技術要點
一、常規理化性質檢測
-
- 檢測項目:顏色、透明度、氣味、形態(液態/固態)。
- 方法:目視觀察與嗅覺判別,確保無雜質或分層現象。
-
- 檢測范圍:通常要求pH值在8~12之間(具體依配方調整)。
- 方法:使用pH計按照《GB/T 9724-2007》標準測定。
-
- 重要性:密度影響藥劑投加量,粘度反映流動性。
- 方法:密度計法(GB/T 4472-2011)及旋轉粘度計法(GB/T 265-1988)。
-
- 檢測意義:評估有效成分濃度。
- 方法:烘干法(105℃恒重,根據GB/T 6284-2016執行)。
二、化學成分分析
-
- 項目:有機膦酸(如HEDP、ATMP)、聚羧酸鹽、唑類緩蝕劑(如苯并三氮唑)等。
- 方法:
- 高效液相色譜(HPLC):用于分離和定量有機膦酸。
- 紫外分光光度法(UV):檢測唑類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峰。
- 原子吸收光譜(AAS):測定鋅、鉬等金屬緩蝕劑含量。
-
- 檢測項目:氯離子(Cl?)、硫酸鹽(SO?²?)、重金屬(Pb、Cd、As等)。
- 依據標準:GB/T 33086-2016(水處理劑雜質限量要求)。
三、性能測試項目
-
- 旋轉掛片法(GB/T 18175-2014):
- 將金屬試片浸泡于模擬水中,測定腐蝕速率(單位:mm/a)。
- 緩蝕效率需≥90%(具體指標依應用場景調整)。
- 電化學測試:
- 通過極化曲線和交流阻抗譜(EIS)分析緩蝕劑對金屬電極的極化行為。
- 旋轉掛片法(GB/T 18175-2014):
-
- 靜態阻垢率法(GB/T 16632-2019):
- 模擬高溫條件下碳酸鈣、硫酸鈣等水垢的沉積量,計算阻垢率。
- 典型要求:阻垢率≥80%。
- 動態模擬實驗:
- 在循環水裝置中模擬實際工況,監測換熱管表面的結垢厚度。
- 靜態阻垢率法(GB/T 16632-2019):
-
- 評估阻垢劑與緩蝕劑復配后的協同效果,避免成分間拮抗作用。
四、穩定性與安全性檢測
-
- 高溫老化測試:80℃條件下放置48小時,觀察是否分層或沉淀。
- 低溫穩定性:-10℃冷凍24小時,恢復常溫后檢測性能變化。
-
- 依據《GB/T 27861-2011》進行魚類急毒試驗,確保符合環保排放標準。
-
- 對碳鋼、銅、不銹鋼等材質的腐蝕速率需低于0.075 mm/a。
五、其他檢測項目
- 包裝與標識:檢查包裝密封性、標簽信息(生產日期、批號、成分表)。
- 儲存試驗:長期儲存后(如6個月)復檢關鍵性能指標。
六、檢測結果判定
結語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15
18
20
26
20
16
19
17
11
21
13
11
17
24
22
23
20
29
25
22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