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線射頻設備(EMC)檢測:核心檢測項目詳解
一、EMC檢測概述
- 電磁干擾(EMI):設備自身產生的電磁噪聲需低于限值,避免干擾其他設備。
- 電磁抗擾度(EMS):設備在外部干擾下需保持正常功能,不出現性能降級。
二、核心檢測項目詳解
1. 傳導發射(Conducted Emission)
- 目的:測量設備通過電源線、信號線傳導的干擾信號。
- 測試頻率:150kHz~30MHz。
- 方法:
- 使用頻譜分析儀和線路阻抗穩定網絡(LISN)捕獲干擾信號。
- 對比CISPR 32、FCC Part 15等標準限值。
- 常見問題:電源濾波不足或接地設計缺陷導致超標,需優化濾波電路。
2. 輻射發射(Radiated Emission)
- 目的:檢測設備通過空間輻射的電磁噪聲。
- 測試頻率:30MHz~6GHz(根據設備最高工作頻率調整)。
- 方法:
- 在電波暗室中使用接收天線和場強探頭掃描全方向輻射值。
- 依據CISPR 16、EN 55032等標準判定。
- 對策:屏蔽殼體設計、高頻器件布局優化、縮短關鍵走線長度。
3. 傳導抗擾度(CS, Conducted Susceptibility)
- 目的:驗證設備在電源線/信號線受干擾時的穩定性。
- 測試方法:
- 向線纜注入連續波(CW)或調制干擾信號(如1kHz正弦波)。
- 參考標準IEC 61000-4-6,測試電平通常為1~10V。
- 判定標準:設備功能不中斷,性能參數不超標。
4. 輻射抗擾度(RS, Radiated Susceptibility)
- 目的:評估設備在空間電磁場中的抗干擾能力。
- 測試條件:
- 在電波暗室中用天線發射80MHz~6GHz的干擾場強(如3V/m或10V/m)。
- 依據IEC 61000-4-3,設備需在干擾下持續運行。
- 改進措施:增強屏蔽、采用抗干擾算法、敏感電路局部屏蔽。
5. 靜電放電抗擾度(ESD)
- 目的:模擬人體或物體接觸設備時的靜電放電影響。
- 測試等級:
- 接觸放電:±4kV(工業設備±8kV)。
- 空氣放電:±8kV(依據IEC 61000-4-2)。
- 整改要點:增加ESD保護器件(TVS管)、絕緣設計、接地路徑優化。
6. 電快速瞬變脈沖群(EFT/Burst)
- 目的:模擬開關動作引起的瞬態干擾(如繼電器閉合)。
- 測試參數:
- 脈沖幅值:±0.5kV~±4kV。
- 重復頻率:5kHz(依據IEC 61000-4-4)。
- 設計建議:電源線加磁環、信號線使用共模濾波器。
7. 浪涌抗擾度(Surge)
- 目的:測試設備對雷擊或電源切換導致的高能脈沖的耐受能力。
- 波形:1.2/50μs(電壓波)、8/20μs(電流波)。
- 等級:±0.5kV~±4kV(IEC 61000-4-5)。
- 防護方案:壓敏電阻(MOV)、氣體放電管(GDT)、隔離變壓器。
8. 電壓暫降與中斷(Dips and Interruptions)
- 目的:模擬電網波動或負載突變導致的供電異常。
- 測試要求:
- 電壓暫降至40%額定值,持續10ms~1min。
- 依據IEC 61000-4-11/34,設備應自動恢復或保持關鍵功能。
三、測試流程與認證要點
- 預測試:在研發階段使用近場探頭定位干擾源,降低成本。
- 正式測試:
- 選擇符合ISO 17025資質的實驗室。
- 提供設備工作模式清單(如最大功率、不同調制方式)。
- 認證標志:
- CE(歐盟):涵蓋EMC指令(2014/30/EU)。
- FCC(美國):針對無線設備的Part 15和Part 24。
- SRRC(中國):強制認證,需在指定實驗室測試。
四、常見故障與整改策略
- 輻射發射超標:
- 原因:高頻電路布局不當、屏蔽不足。
- 對策:增加磁珠、調整天線位置、金屬化外殼。
- ESD測試失敗:
- 原因:PCB接地不良、接口無保護。
- 整改:添加ESD防護器件,優化接地平面。
五、結語
轉成精致網頁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