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碳五烯酸(EPA)檢測:核心項目與臨床應用
一、EPA檢測的核心項目
-
- 檢測意義:反映短期(數小時至數日)EPA攝入量及代謝狀態,適用于急性干預效果評估。
- 適用場景:術后營養支持、急性炎癥監測。
- 局限性:易受近期飲食影響,需結合空腹采血以提高準確性。
-
- 檢測范圍:包含血漿和血細胞中的總EPA水平,綜合評估體內分布。
- 優勢:比單一血漿檢測更全面,適用于慢性病風險評估。
-
- 臨床價值:反映過去2-3個月的EPA攝入水平,是評估長期Omega-3營養狀態的“金標準”。
- 應用領域:心血管疾病風險預測、孕期營養監測。
- 技術要點:需通過離心分離紅細胞膜,避免溶血影響結果。
-
- 定義:紅細胞膜中EPA與DHA占總脂肪酸的百分比。
- 參考范圍:健康人群目標為8%以上,低于4%提示高風險。
- 核心意義:與猝死、冠心病風險負相關,是國際公認的評估指標。
-
- 生物學意義:衡量促炎(ARA衍生物)與抗炎(EPA衍生物)介質的平衡。
- 適用疾病:類風濕關節炎、哮喘等慢性炎癥性疾病。
二、主流檢測技術對比
方法 | 原理 | 靈敏度 | 耗時 | 適用樣本類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氣相色譜(GC) | 脂肪酸甲酯化后分離檢測 | 較高 | 長 | 血清、紅細胞膜 |
液相色譜-質譜(LC-MS) | 直接分析未衍生化脂肪酸 | 極高 | 短 | 微量樣本(如新生兒血斑) |
核磁共振(NMR) | 基于脂肪酸分子結構特征分析 | 中等 | 短 | 全血、組織 |
三、樣本處理的關鍵環節
-
- 空腹8-12小時,避免高脂飲食干擾。
- 使用EDTA或肝素抗凝管,防止脂蛋白氧化。
-
- 全血離心(2000g, 10分鐘)去除血漿和白細胞;
- 紅細胞用生理鹽水洗滌3次后裂解(低滲緩沖液);
- 超速離心(10000g, 30分鐘)收集膜成分。
-
- 短期存放:-20℃(1周內);
- 長期保存:-80℃(避免反復凍融)。
四、臨床應用場景
-
- 風險分層:Omega-3指數<4%者,心肌梗死風險增加10倍。
- 治療監測:冠心病患者EPA補充后,目標將指數提升至>8%。
-
- 抑郁癥患者紅細胞EPA水平常低于健康人群,補充EPA可改善癥狀(劑量依賴效應)。
-
- 孕期EPA不足與早產、子代神經發育遲緩相關,建議孕中期檢測并調整膳食。
五、報告解讀注意事項
-
- 不同實驗室因檢測方法各異,需對照特定參考值(如GC法血清EPA正常范圍:30-150 μg/mL)。
-
- 近期魚油補充劑可能使結果假性升高;
- 長期素食者EPA水平可能顯著降低。
-
- 營養干預后每3個月復查紅細胞膜EPA,評估累積效應。
六、未來趨勢
- 即時檢測(POCT)開發:微流控芯片技術可實現指尖血快速檢測Omega-3指數。
- 多組學聯合分析:結合基因檢測(如FADS1/2多態性),指導個性化EPA補充方案。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