脂肪酶活動度檢測項目詳解
一、概述
二、主要檢測方法
1. 比色法(主流方法)
- 原理:底物(1,2-甘油二酯)經脂肪酶水解生成單酸甘油酯,通過偶聯酶反應生成過氧化氫,與4-氨基安替比林顯色
- 優點:自動化程度高,精密度好(CV<5%)
- 局限性:受溶血(血紅蛋白>5g/L)和脂血(TG>1000mg/dL)干擾
2. 滴定法(傳統方法)
- 使用橄欖油乳化液作為底物,滴定水解釋放的脂肪酸
- 缺點:操作繁瑣,耗時(需37℃孵育24小時),已逐步淘汰
3. 免疫學檢測
- 化學發光法(如Abbott ARCHITECT)
- ELISA法檢測脂肪酶質量濃度
- 優勢:不受酶抑制劑影響,特異性>95%
4. 新興技術
- 熒光底物法(如DGGR底物)
- 微流控芯片技術(床旁快速檢測)
- 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生物傳感器
三、臨床適應癥
臨床應用場景 | 檢測意義 |
---|---|
急性上腹痛伴嘔吐 | 鑒別急性胰腺炎(敏感度82-100%) |
慢性腹瀉/脂肪瀉 | 評估胰腺外分泌功能 |
乙醇濫用者 | 監測酒精性胰腺損傷 |
腹部創傷/ERCP術后 | 早期發現醫源性胰腺損傷 |
囊性纖維化 | 評估胰酶替代治療效果 |
四、檢測流程標準化
樣本要求
- 類型:血清(首選)或肝素抗凝血漿
- 采集:空腹8小時,避免溶血
- 穩定性:
- 25℃:≤24小時
- 4℃:≤7天
- -20℃:≤3個月
質量控制
- INTERVAL QC方案:每24小時運行3水平質控
- Delta Check:與歷史值差異>50%需復核
- 干擾修正:添加膽鹽(提高脂解效率)
五、結果解讀標準
參考區間
- 成年人:13-60 U/L(比色法)
- 臨界值:>3倍上限提示急性胰腺炎
病理性升高
升高程度 | 常見病因 |
---|---|
5-10倍 | 急性胰腺炎(發病4-8小時升高,持續10-14天) |
2-5倍 | 胰腺腫瘤、腸梗阻、十二指腸潰瘍穿孔 |
1-2倍 | 慢性腎病(GFR<30)、巨淀粉酶血癥 |
臨床決策閾值
- 聯合檢測:脂肪酶/淀粉酶比值>2提示胰腺源性
- 動態監測:48小時未達峰值需警惕胰腺壞死
六、影響因素分析
分析前變異
- 藥物影響:
- ↑:阿片類、吲哚美辛、質子泵抑制劑
- ↓:肝素(體外抗凝干擾)
- 生理波動:妊娠晚期可升高2-3倍
方法學差異
- 不同檢測系統間偏差可達30%(需統一參考區間)
- 推薦使用溯源性好的標準品(如ERM-DA251)
七、前沿進展
- 分子診斷:檢測PNLIP、CEL等基因突變
- 微流控技術:實現全血即時檢測(TAT<15分鐘)
- 質譜檢測:區分胰腺型與舌型脂肪酶亞型
八、報告要點
- 必須注明檢測方法及對應參考范圍
- 危急值報告標準:>500 U/L
- 建議注釋:"結果需結合影像學(CT/MRI)綜合判斷"
上一篇:甲硝唑代檢測下一篇:綠色食品蛋及蛋制品檢測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4
8
9
12
17
12
17
14
15
10
13
14
17
13
13
15
15
17
14
11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