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麥內標準基因檢測:核心檢測項目詳解
一、內標準基因檢測的核心項目
-
- 目的:確認目標內標準基因在小麥基因組中的存在性,避免因基因缺失導致檢測失效。
- 方法:
- PCR擴增:使用特異性引物擴增目標基因片段(如TaACTIN、TaTUBULIN等)。
- 電泳分析:通過瓊脂糖凝膠電泳驗證擴增產物大小是否符合預期。
- 測序驗證:對擴增片段進行Sanger測序,與數據庫(如NCBI)中的參考序列比對。
- 意義:確保后續實驗的可靠性,排除假陰性結果。
-
- 目的:評估候選基因在不同組織、發育階段或環境條件下的表達穩定性。
- 方法:
- qRT-PCR定量:檢測基因在根、葉、籽粒等不同組織中的表達量。
- 統計學評估:利用GeNorm、NormFinder等軟件分析基因表達的變異系數(CV值),篩選穩定性最佳的內參。
- 案例:研究發現,小麥中TaEF1α(延伸因子1α)在干旱脅迫下表達較TaACTIN更穩定。
-
- 目的:確認內標準基因的特異性,避免與非目標序列(如小麥近緣種、微生物污染)交叉反應。
- 方法:
- Blast比對:通過NCBI等數據庫分析基因序列的特異性。
- 跨物種擴增實驗:檢測引物在近緣物種(如大麥、黑麥)中的擴增能力。
- 意義:防止假陽性結果,提高檢測準確性。
-
- 目的:確定內標準基因在小麥基因組中的拷貝數(單拷貝或多拷貝)。
- 方法:
- Southern Blot:通過限制性酶切和探針雜交分析基因拷貝數。
- 數字PCR(dPCR):絕對定量目標基因的拷貝數。
- 應用:單拷貝基因(如TaSBEIIb)更適合用于轉基因定量檢測。
-
- 目的:評估內標準基因在特定實驗場景中的適用性(如病原檢測、脅迫響應研究)。
- 流程:
- 對照實驗:在目標實驗條件下(如接種赤霉病菌、高溫處理),同時檢測內參基因和目標基因的表達。
- 數據歸一化:驗證內參基因能否有效校正目標基因的表達波動。
- 案例:TaUBQ(泛素基因)在病原侵染實驗中表現穩定,適用于小麥抗病研究。
二、檢測技術方法
- 常規PCR:快速驗證基因存在性及引物特異性。
- 實時定量PCR(qPCR):定量分析表達穩定性與拷貝數。
- 高通量測序(NGS):輔助篩選新型內標準基因。
- 生物信息學工具:GeNorm、BestKeeper等用于穩定性排名。
三、應用領域
- 品種鑒定:利用單拷貝內參基因(如TaSPS)區分小麥品種。
- 轉基因檢測:通過內參基因校正外源基因(如Bt基因)的拷貝數。
- 病害診斷:在赤霉病、銹病檢測中校正病原菌DNA含量。
- 脅迫研究:分析干旱、鹽脅迫下目標基因的差異表達。
四、挑戰與趨勢
- 挑戰:小麥為六倍體,基因組復雜,需篩選多倍體兼容的內參基因。
- 趨勢:開發多內參聯合校正體系(如TaACTIN + TaGAPDH),提升檢測穩健性。
五、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3
4
5
4
3
4
6
9
7
6
4
5
7
7
9
9
12
11
12
11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