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菌活性體外創面模型檢測的核心檢測項目
1. 基礎抗菌活性評估
- 檢測方法:
- 最小抑菌濃度(MIC)/最小殺菌濃度(MBC):在標準培養基中測定藥物對目標菌的抑制或殺滅能力。
- 時間-殺菌曲線:動態監測抗菌劑在不同時間段內的殺菌速率。
- 評價指標:MIC/MBC值、殺菌速率(如Log CFU減少量)。
- 意義:初步篩選有效抗菌劑,但需結合傷口模型進一步驗證。
2. 生物膜相關抗菌性能檢測
- 檢測方法:
- 靜態生物膜模型:在創面模擬基質(如膠原蛋白、纖維蛋白)中培養細菌生物膜,評估抗菌劑對成熟生物膜的滲透性和清除能力。
- 動態模型(如流動腔系統):模擬傷口滲出液流動條件下的生物膜形成與清除。
- 檢測技術:結晶紫染色定量生物膜生物量、活/死菌熒光染色(CLSM)、掃描電鏡(SEM)觀察生物膜結構破壞。
- 評價指標:生物膜抑制率、生物膜內活菌數減少量、生物膜結構完整性。
- 意義:生物膜是慢性傷口難愈的核心因素,需針對性檢測抗菌劑對其的破壞能力。
3. 創面微環境適應性檢測
- 檢測項目:
- pH敏感性:評估抗菌劑在不同pH(急性傷口pH≈5.5,慢性傷口pH≈7.4)下的活性變化。
- 缺氧耐受性:在低氧環境下(如厭氧培養箱)測試抗菌效果。
- 滲出液干擾:模擬傷口滲出液(含蛋白酶、鹽離子等)對藥物穩定性的影響。
- 評價指標:不同微環境條件下的抗菌活性保留率。
- 意義:確保抗菌劑在真實創傷復雜環境中的有效性。
4. 細胞相容性與促愈功能評估
- 檢測方法:
- 細胞毒性:通過CCK-8或Live/Dead染色檢測抗菌劑對成纖維細胞、角質形成細胞的毒性。
- 細胞遷移實驗(劃痕實驗):評價抗菌劑對傷口愈合關鍵細胞遷移的影響。
- 炎性因子調控:檢測抗菌劑對巨噬細胞極化(如IL-6、TNF-α vs. IL-10)的調節作用。
- 評價指標:細胞存活率、遷移速率、炎性因子表達水平。
- 意義:避免抗菌劑抑制傷口愈合,兼具抗感染與促修復的雙重功能。
5. 抗菌持久性與緩釋性能
- 檢測方法:
- 藥物釋放動力學:在模擬傷口滲出液中測定抗菌劑的緩釋曲線(如HPLC、紫外分光光度法)。
- 長效抗菌測試:多次接種細菌,評估抗菌劑的持續抑菌時間。
- 評價指標:藥物釋放半衰期、抗菌作用維持時間。
- 意義:適用于需長期覆蓋的慢性傷口(如糖尿病足潰瘍)。
模型選擇與檢測標準化挑戰
- 常用模型分類:
- 靜態模型:操作簡單,成本低,但無法模擬動態微環境。
- 動態模型(如灌注系統):更接近真實傷口,但設備復雜。
- 3D皮膚模型:含多層細胞和基質,可模擬表皮-真皮相互作用。
- 標準化難點:
- 傷口滲出液成分的統一(尚無國際標準配方)。
- 生物膜成熟度與模型的重復性問題。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18
17
17
16
16
18
24
26
26
28
36
35
37
37
38
41
42
38
48
47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