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粗細粉差檢測的核心項目
1. 粒度分布分析
- 檢測目的:確定粉末中不同粒徑顆粒的比例,評估整體均勻性。
- 方法:
- 篩分法:通過不同孔徑的篩網分離顆粒(適用于100 μm以上顆粒,符合ASTM E11標準)。
- 激光衍射法:利用顆粒對激光的散射特性分析粒徑(精度高,適用于0.1-3000 μm范圍,遵循ISO 13320標準)。
- 動態圖像分析:通過高速相機捕捉顆粒圖像并計算尺寸分布(適合不規則形狀顆粒)。
- 關鍵參數:D10(10%顆粒小于該值)、D50(中位粒徑)、D90(90%顆粒小于該值)。
2. 平均粒徑檢測
- 檢測目的:量化顆粒群的集中趨勢,為工藝優化提供依據。
- 方法:
- 體積平均法:基于激光衍射或沉降法計算加權平均值。
- 數量平均法:通過顯微鏡或電子圖像統計單個顆粒尺寸(耗時但精確)。
3. 粒徑均勻性(分散度)
- 檢測目的:評估顆粒尺寸的一致性,通常以“跨度值”(Span)表示。
- 公式:Span = (D90 - D10) / D50。數值越小,均勻性越高。
- 應用場景:電池材料中若粒徑跨度大,可能導致電極涂層不均勻。
4. 堆積密度與振實密度
- 檢測目的:反映顆粒的填充特性,影響運輸和儲存成本。
- 方法:
- 自然堆積法:將粉末自由落入量筒中測量體積(GB/T 5162標準)。
- 振實密度儀:通過機械振動使粉末緊密堆積,計算振實后的密度。
5. 流動性檢測
- 檢測目的:評估粉末在生產線中的傳輸效率(如壓片機填模速度)。
- 方法:
- 休止角法:粉末自然堆積形成的斜面角度,角度越小流動性越好。
- 卡爾指數法:通過壓縮性和溢出性綜合評分(符合USP〈1174〉標準)。
6. 表面特性與形貌分析
- 檢測目的:顆粒粗糙度或孔隙率可能影響吸附性、化學反應活性。
- 方法:
- 掃描電鏡(SEM):直接觀察表面形貌。
- BET比表面積分析:通過氣體吸附法測量比表面積(ISO 9277標準)。
二、檢測項目的行業應用
-
- 檢測重點:粒度分布、流動性、微生物污染(需符合GMP標準)。
- 案例:藥物吸入劑要求1-5 μm的顆粒才能到達肺部,需嚴格把控D50值。
-
- 檢測重點:粒徑均勻性(如咖啡粉影響萃取率)、衛生指標(金屬雜質檢測)。
- 方法:X射線異物檢測機結合篩分分析。
-
- 檢測重點:堆積密度、粒徑跨度(如水泥細度影響凝固速度)。
- 標準:ASTM C430(水泥篩余物測試)。
三、檢測流程標準化與質量控制
-
- 取樣:采用四分法或旋轉分樣器減少偏差(遵循ISO 3951)。
- 儀器校準:定期使用標準樣品(如NIST可追溯顆粒)校準激光粒度儀。
-
- 使用軟件(如Malvern Mastersizer)生成分布曲線,對比歷史數據預警異常。
- 案例:某陶瓷廠通過調整球磨時間使D90從50 μm降至30 μm,成品強度提升15%。
四、結語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28
31
29
28
31
31
34
25
27
28
46
36
33
33
35
33
36
37
35
36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