鎂(Mg)檢測:項目、方法及臨床意義
一、醫學檢測項目
-
- 檢測目的:評估體內鎂穩態,診斷低鎂血癥(Hypomagnesemia)或高鎂血癥(Hypermagnesemia)。
- 樣本類型:靜脈血(血清或肝素抗凝血漿)。
- 參考范圍:
- 成人:0.70–1.10 mmol/L(1.7–2.7 mg/dL)
- 兒童:略高于成人范圍。
- 臨床意義:
- 低鎂血癥:見于營養不良、慢性腹瀉、利尿劑濫用、糖尿病酮癥酸中毒。
- 高鎂血癥:多因腎功能不全或過量補鎂(如硫酸鎂治療子癇)。
- 檢測方法:
- 分光光度法(Calmagite染料法):成本低,適合常規檢測。
- 原子吸收光譜法(AAS):高精度,為金標準。
- 離子選擇電極法(ISE):快速,適用于急診。
-
- 檢測目的:評估腎臟排鎂功能,輔助鑒別低鎂血癥病因(腎性丟失 vs. 吸收不足)。
- 樣本類型:24小時尿液或隨機尿(需校正肌酐)。
- 參考值:24小時尿鎂排泄量為3.0–5.0 mmol/24h。
- 臨床意義:
- 尿鎂升高:藥物(利尿劑、氨基糖苷類)、Bartter綜合征。
- 尿鎂降低:吸收不良綜合征、慢性腎病。
-
- 檢測目的:反映細胞內鎂儲,彌補血清鎂的局限性(約1%的鎂存在于血液中)。
- 參考范圍:1.65–2.65 mmol/L。
- 適用場景:長期鎂缺乏(如偏頭痛、慢性疲勞)的輔助診斷。
二、環境與工業檢測項目
-
- 檢測意義:
- 飲用水:高鎂(>50 mg/L)可能導致苦味,但WHO未設限值。
- 工業用水:鎂鹽易結垢,影響鍋爐或冷卻系統效率。
- 檢測方法:
- EDTA滴定法:操作簡單,適用于現場檢測。
- 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(ICP-MS):多元素同步分析,靈敏度達ppb級。
- 檢測意義:
-
- 農業應用:鎂是葉綠素核心元素,缺乏導致葉片黃化(脈間失綠)。
- 檢測方法:
- 原子吸收光譜法(AAS):土壤消解后測定。
- X射線熒光光譜(XRF):無需前處理,快速篩查。
-
- 金屬合金分析:鎂鋁合金(如AZ91D)中鎂含量影響材料強度。
- 檢測技術:
- 火花直讀光譜法:適用于生產線質量控制。
- X射線衍射(XRD):分析鎂化合物晶體結構。
三、特殊檢測場景
-
- 應用:研究神經疾病(癲癇、阿爾茨海默病)與鎂濃度的關聯。
- 挑戰:樣本量少,需高靈敏度方法(如ICP-MS)。
-
- 檢測目的:確保富鎂食品(堅果、綠葉蔬菜)或補充劑符合標簽標識。
- 方法:灰化消解后AAS或ICP-OES分析。
四、檢測方法對比與選擇
方法 | 靈敏度 | 成本 | 適用場景 |
---|---|---|---|
分光光度法 | 中 | 低 | 常規醫學實驗室 |
原子吸收光譜法(AAS) | 高 | 中 | 精準定量(血、尿、環境) |
ICP-MS | 超高 | 高 | 痕量分析(科研、環境) |
離子選擇電極法(ISE) | 中 | 低 | 急診或床旁檢測(POCT) |
五、檢測注意事項
- 樣本處理:
- 避免溶血(紅細胞內鎂濃度是血清的3倍)。
- 尿液需防腐處理(如添加鹽酸)。
- 干擾因素:
- 鈣、磷酸鹽可能干擾分光光度法,需添加掩蔽劑。
- 脂血樣本影響AAS準確性,需超速離心去脂。
六、未來趨勢
- 便攜式檢測設備:基于微流控芯片的POCT技術,實現5分鐘內血鎂檢測。
- 多組學整合:結合基因組學(如TRPM6基因突變)評估個體鎂代謝差異。
上一篇:淀粉酶(AMY)活性檢測下一篇:鑄鍛件表面缺陷檢測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14
18
20
17
22
23
20
23
20
19
17
16
17
21
18
18
27
26
27
23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