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期支護結構拱頂沉降檢測技術要點及檢測項目
一、初期支護結構拱頂沉降檢測的重要性
二、檢測核心項目及技術要求
-
- 基準點設置:在遠離施工擾動區域(距隧道洞口≥50m)設置3個以上穩定基準點,采用全站儀或水準儀進行高程聯測,精度需達到±0.5mm。
- 監測點布設原則:沿拱頂軸線每5
10m布置一個斷面,每個斷面至少設置3個監測點(拱頂中心、兩側拱腰)。特殊地質段(如斷層、破碎帶)需加密至23m間距。 - 埋設方法:植入帶十字刻劃的鋼筋頭或預埋球形棱鏡,確保與初期支護結構剛性連接。
-
- 儀器選擇:
- 高精度水準儀(如Leica LS15,精度±0.3mm/km)用于絕對沉降測量;
- 全站儀(如Trimble S9,測角精度0.5″)用于三維坐標監測;
- 收斂計(機械式或電子式)輔助監測水平收斂變形。
- 頻率要求:
- 開挖后24小時內每2小時監測1次;
- 3天內每日2次;
- 穩定期后調整為每周1次,持續至二襯施工完成。
- 儀器選擇:
-
- 在拱頂沉降監測斷面兩側安裝收斂測線,采用收斂計測量凈空變化,精度需達0.1mm。
- 數據與沉降值聯合分析,判斷圍巖變形模式(均勻沉降或偏壓變形)。
-
- 埋設土壓力盒(振弦式或光纖式)于圍巖與噴射混凝土層間,監測接觸壓力變化。
- 在鋼拱架關鍵節點安裝應變計,分析支護結構內力分布。
-
- 同步監測施工擾動(爆破振動、機械荷載)、地下水位變化及降雨量,建立沉降與外部因素的關聯模型。
三、數據處理與分析技術
四、工程應用案例
五、規范與標準依據
- 《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范》(JTG/T3660-2020)
- 《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》(GB50497-2019)
- 《巖土工程監測規范》(YS5229-2019)
六、
- 基于BIM的數字孿生監測平臺搭建;
- 分布式光纖傳感技術(DAS)的深度應用;
- 機器學習算法在變形預測中的工程化落地。
上一篇:蟲蝕粒率檢測下一篇:磺胺二甲嘧啶/磺胺二甲基嘧啶檢測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19
24
21
17
14
20
14
16
14
17
9
9
10
8
13
14
11
12
12
18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