蟲蝕粒率檢測技術規范
一、檢測背景
二、檢測項目及方法
1. 樣本抽取與預處理
- 代表性抽樣:依據國家標準(如GB 5491-1985)進行分層隨機抽樣,確保樣本覆蓋批次的不同部位(表層、中層、底層)。
- 樣本量要求:根據顆粒種類(小麥、玉米、稻谷等)確定最小樣本量,通常不低于1 kg。
- 預處理步驟:
- 篩分除雜:使用標準篩去除雜質、碎屑。
- 干燥恒重:對高水分樣本需烘干至標準含水率(如12%以下)。
2. 感官鑒定(核心項目)
- 目測蟲蛀痕跡:
- 蛀孔特征:觀察顆粒表面是否呈現圓形/橢圓形蛀孔(直徑通常0.1~2 mm)。
- 蛀道痕跡:切開顆粒檢查內部蛀道是否貫通或殘留蟲糞。
- 碎粒分析:
- 篩選因蟲蛀導致的破碎粒,區分機械損傷與蟲蝕破碎(蟲蝕破碎粒邊緣多呈鋸齒狀)。
- 蟲體殘留檢查:
- 肉眼或放大鏡觀察樣本中是否存在幼蟲、成蟲或蟲蛻殘留。
3. 實驗室檢測
- 顯微鏡觀察(爭議樣本復檢):
- 放大40~100倍檢測蛀孔內部微觀結構,確認是否有蟲體分泌物或蛀噬紋路。
- 化學試劑檢測:
- 使用碘液或熒光染色法標記蛀孔內殘留的昆蟲分泌物(如淀粉酶活性檢測)。
- 稱重分析:
- 計算蟲蝕粒質量占比:蟲蝕粒質量(g) / 總樣本質量(g) × 100%。
4. 分級判定
- 依據國家標準(如《GB/T 5494-2019糧油檢驗》),按蟲蝕粒占比劃分等級:
- 一級糧:蟲蝕率 ≤ 1.0%;
- 二級糧:蟲蝕率 ≤ 3.0%;
- 不合格糧:蟲蝕率 > 3.0%。
三、質量控制要點
- 人員培訓:檢測員需熟悉常見儲糧害蟲(玉米象、谷蠹等)的蛀食特征。
- 設備校準:定期校驗天平、篩網孔徑及顯微鏡精度。
- 環境控制:檢測環境濕度≤70%,避免樣本吸潮影響感官判斷。
- 交叉驗證:感官鑒定與實驗室檢測結果偏差超過5%時需重新檢測。
四、現代技術應用
- AI圖像識別:通過高分辨率掃描儀結合機器學習算法自動識別蟲蛀顆粒。
- 近紅外光譜(NIRS):無損檢測蛀孔內部成分變化,快速判定蟲蝕程度。
五、檢測意義
上一篇:五金產品及配件檢測下一篇:初期支護結構拱頂沉降檢測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20
14
16
14
17
9
9
10
8
11
14
11
12
12
18
12
16
17
17
12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