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酸菌數檢測:關鍵項目與方法解析
一、乳酸菌檢測的核心項目
-
- 檢測目的:量化產品中存活乳酸菌的數量,確保其達到宣稱的活菌濃度(如≥1×10? CFU/g)。
- 常用方法:
- 平板涂布法(Plate Count):將樣品梯度稀釋后涂布于選擇性培養基(如MRS培養基),厭氧培養48小時后計數菌落。
- 流式細胞術:通過熒光標記區分活菌與死菌,適用于快速檢測(如乳制品在線監控)。
- 標準依據:
- 中國:GB 4789.35-2016《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乳酸菌檢驗》
- 國際:ISO 15214:1998(微生物學-乳酸菌計數)
-
- 檢測目的:確認產品中乳酸菌的種屬是否符合標識要求(如鼠李糖乳桿菌LGG、嗜酸乳桿菌等),排除雜菌污染。
- 方法:
- 生化鑒定:通過糖發酵實驗、酶活性測試(API 50 CHL系統)。
- 分子生物學:16S rRNA基因測序、PCR-DGGE(變性梯度凝膠電泳)或MALDI-TOF MS(基質輔助激光解吸電離飛行時間質譜)。
-
- 耐酸與耐膽鹽能力(存活率測試):
- 模擬胃液(pH 2.0,含胃蛋白酶)和腸液(含0.3%膽鹽)處理菌體,檢測處理前后活菌數變化,評估菌株在消化道中的定植能力。
- 代謝產物分析:
- 有機酸檢測(如乳酸、乙酸):HPLC(高效液相色譜法)定量,評估產酸能力。
- 抑菌物質檢測:通過瓊脂擴散法檢測對致病菌(如大腸桿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)的抑制效果。
- 耐酸與耐膽鹽能力(存活率測試):
-
- 耐藥基因篩查:PCR檢測是否攜帶抗生素抗性基因(如ermB、tetM),確保菌株無基因水平轉移風險。
- 致病性評估:溶血實驗(血瓊脂平板)、細胞毒性測試,排除潛在致病性。
二、檢測流程中的關鍵控制點
-
- 固體樣品需均質化(如無菌生理鹽水稀釋),液態樣品需避免劇烈振蕩導致菌體損傷。
- 含脂類或蛋白質的樣品(如酸奶)需加入蛋白酶或吐溫-80消除干擾。
-
- 活菌計數法局限性:部分乳酸菌可能因進入“活的非可培養狀態”(VBNC)被低估,需結合ATP生物發光法補充檢測。
- 分子鑒定的優勢:可區分同源性高的近緣種(如植物乳桿菌vs.副干酪乳桿菌),避免傳統方法的誤判。
-
- 活菌數需根據產品類型對照標準:例如,中國《益生菌類保健食品評審規定》要求保質期內活菌數≥10? CFU/mL(g)。
- 菌種鑒定結果需與《可用于食品的菌種名單》(中國衛健委發布)匹配,確保合規性。
三、常見問題與解決方案
問題類型 | 原因分析 | 解決方案 |
---|---|---|
活菌數偏低 | 加工過程高溫滅活/貯存條件不當 | 優化生產工藝,控制冷鏈運輸溫度 |
菌種鑒定結果不符 | 交叉污染或引物特異性不足 | 采用多基因位點測序(如rpoB、recA) |
耐酸實驗結果波動大 | 胃液模擬時間控制不精確 | 使用自動化pH調節與定時取樣系統 |
四、未來技術趨勢
- 高通量測序技術:用于復雜樣品(如發酵食品)中乳酸菌群落結構解析。
- 微流控芯片:實現單菌水平的快速檢測與分選。
- 生物傳感器:基于阻抗或熒光信號的無標記活菌實時監測。
五、
上一篇:可可仁中可可殼和胚芽含量檢測下一篇:磺胺喹噁啉/磺胺喹沙啉檢測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11
9
13
21
13
14
14
16
16
21
32
28
23
16
21
23
23
30
24
23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