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飲用水參數檢測的重要性
生活飲用水作為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,其質量直接關系到公眾健康與生命安全。我國《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》(GB 5749-2022)明確規定了106項水質指標,涵蓋微生物、毒理學、感官性狀等六大類參數。通過系統化的參數檢測,可及時發現水體中的污染物,預防介水傳染病和慢性中毒事件的發生,同時為水廠工藝改進提供科學依據。
核心檢測項目分類及標準
微生物指標:包含總大腸菌群、耐熱大腸菌群、大腸埃希氏菌等8項,采用酶底物法培養檢測。其中任一指標超出限值(如100mL水樣中不得檢出總大腸菌群),即表明水體可能受糞便污染,存在致病微生物風險。
毒理指標:涵蓋重金屬(鉛≤0.01mg/L、砷≤0.01mg/L)、氰化物、亞硝酸鹽等74項。汞、鎘等重金屬通過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(ICP-MS)檢測,可致神經系統損傷;揮發性酚類則需頂空氣相色譜法分析,長期攝入可能誘發癌變。
感官與常規化學指標
感官性狀指標:包括色度(≤15鉑鈷色度單位)、渾濁度(NTU≤1)、臭和味等4項。雖然不直接危害健康,但突發性渾濁度升高可能預示管網破裂或水源污染事件。
常規化學指標:pH值(6.5-8.5)、總硬度(450mg/L)、鋁(0.2mg/L)等20項。其中耗氧量(CODMn≤3mg/L)反映有機物污染程度,三氯甲烷等消毒副產物需通過氣相色譜-質譜聯用技術(GC-MS)精準測定。
非常規指標與新興污染物
針對特定區域增設賈第鞭毛蟲、微囊藻毒素等16項擴展檢測,水源地周邊農田需檢測草甘膦等農藥殘留。近年來新增雙酚A、全氟化合物(PFCs)等新興污染物監測,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(UHPLC-MS/MS)實現痕量檢測(檢出限低至0.1ng/L)。
檢測技術與質量控制
水樣需按規范進行現場固定與低溫運輸,實驗室通過能力驗證和加標回收試驗保證數據準確性。快速檢測技術如ATP生物發光法(15分鐘出菌落總數結果)與在線監測系統(TOC分析儀實時監控有機物),正逐步應用于供水管網末梢水質的動態監測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