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公害食品海水養殖用水水質檢測項目與標準解析
一、水質檢測的重要性
二、核心檢測項目分類
1. 物理指標
- 水溫:影響生物代謝及溶解氧含量,需與養殖品種的適應范圍匹配。
- pH值:海水pH通常為7.5-8.5,過高或過低會破壞生物體滲透壓平衡。
- 溶解氧(DO):≥5 mg/L,缺氧會導致生物窒息死亡。
- 鹽度:根據養殖物種調節(如魚類15-32‰,貝類20-30‰)。
- 濁度:反映懸浮顆粒物含量,過高會阻礙光合作用和生物呼吸。
2. 化學指標
- 氨氮(NH?-N):≤0.2 mg/L,毒性強,易導致生物中毒。
- 亞硝酸鹽(NO??-N):≤0.1 mg/L,可引發高鐵血紅蛋白癥。
- 硫化物(H?S):≤0.1 mg/L,對養殖生物具有強毒性。
- 化學需氧量(COD):≤3 mg/L,反映水體有機物污染程度。
- 總氮(TN)與總磷(TP):監測富營養化風險,防止赤潮發生。
3. 重金屬及有害元素
- 汞(Hg):≤0.0002 mg/L,易在生物體內富集,導致神經毒性。
- 鎘(Cd):≤0.005 mg/L,長期積累引發腎損傷。
- 鉛(Pb):≤0.05 mg/L,影響生物神經系統發育。
- 砷(As):≤0.03 mg/L,致癌風險物質。
- 銅(Cu)與鋅(Zn):≤0.01 mg/L(Cu)、0.1 mg/L(Zn),過量抑制生物生長。
4. 農藥及有機污染物
- 有機磷農藥(如敵敵畏、樂果):≤0.0005 mg/L,抑制膽堿酯酶活性。
- 有機氯農藥(如六六六、DDT):≤0.001 mg/L,具有持久性生物毒性。
- 多氯聯苯(PCBs):≤0.002 mg/L,致癌且難以降解。
5. 微生物指標
- 大腸菌群:≤5000 CFU/L,反映水體受糞便污染程度。
- 弧菌總數:特定海域需檢測,預防弧菌病暴發。
- 病原微生物(如副溶血弧菌、諾如病毒):根據養殖品種選擇性檢測。
三、檢測方法與標準依據
-
- 物理指標:現場快速測定(如便攜式溶氧儀、鹽度計)。
- 化學指標:分光光度法(如納氏試劑法測氨氮)、離子色譜法。
- 重金屬:原子吸收光譜法(AAS)、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(ICP-MS)。
- 農藥殘留:氣相色譜-質譜聯用(GC-MS)、高效液相色譜(HPLC)。
- 微生物:膜過濾法、PCR分子檢測。
-
- 國家標準:GB 11607-1989《漁業水質標準》
- 行業規范:NY 5052-2001《無公害食品 海水養殖用水水質》
- 國際參考:WHO《水產養殖用水指南》、FAO《水產養殖污染物限值》
四、檢測頻率與實施建議
- 常規檢測:每月至少1次,重點監測溶解氧、pH、氨氮等易變指標。
- 關鍵期檢測:育苗期、高溫季節、投藥后需加密檢測頻次。
- 第三方檢測:每年至少1次由權威機構進行全項目檢測,確保數據公正性。
五、水質超標處理措施
- 暫停投喂與用藥,減少污染源輸入。
- 啟動增氧設備或換水,改善溶解氧和鹽度。
- 使用沸石粉吸附氨氮,或通過微生物制劑降解有機物。
- 重金屬超標時需排查污染源,必要時轉移養殖生物。
六、結語
轉成精致網頁
上一篇:水色檢測下一篇:浮游生物生態調查檢測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