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海洋沉積物檢測的必要性
- 污染物富集:重金屬、有機污染物易吸附于細小顆粒物表面并長期累積。
- 二次釋放風險:當環境條件變化(如pH、鹽度、氧化還原電位改變)時,沉積物可能釋放污染物至水體,引發生態災難。
- 生物毒性效應:污染物通過食物鏈傳遞,最終危害人類健康。
二、核心檢測項目與技術方法
1. 物理性質檢測
2. 化學污染物檢測
-
- 石油烴類(TPH):來源于石油泄漏及工業廢水。
- 多環芳烴(PAHs):化石燃料燃燒產物,具強致癌性。
- 有機氯農藥(如DDT、六六六):農業徑流殘留,破壞生物內分泌系統。
- 多氯聯苯(PCBs):工業絕緣材料分解產物,干擾生物生殖功能。 方法:氣相色譜-質譜聯用(GC-MS)、高效液相色譜(HPLC)。
3. 生物毒性檢測
4. 放射性物質檢測
- 人工放射性核素:銫-137(¹³?Cs)、鍶-90(??Sr),主要來自核電站事故或核試驗。
- 天然放射性核素:鈾(U)、釷(Th)、鐳(Ra)。 方法:γ能譜分析、液體閃爍計數法。
5. 新型污染物檢測
三、質量標準與評價體系
- 效應濃度閾值:如ERL(效應低值)、ERM(效應中值),超過ERM時生物毒性顯著。
- 背景值對比法:以未受污染區域的沉積物污染物含量為基準。
- 國際:OSPAR公約、美國EPA沉積物質量標準。
- 中國:《海洋沉積物質量》(GB 18668-2002)、《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范》。
四、未來發展方向
- 新型污染物篩查:加強納米材料、全氟化合物(PFAS)等新興污染物的監測技術。
- 原位快速檢測:開發傳感器技術,實現船上或海底實時分析。
- 生態風險模型:整合污染物濃度、生物毒性數據,預測長期生態效應。
五、結語
上一篇:大型底棲生物生態調查檢測下一篇:肥滿度檢測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