染色體組型檢測:核心檢測項目與臨床應用
一、染色體組型檢測的核心技術項目
1. 常規染色體核型分析(G顯帶技術)
- 原理:通過細胞培養、秋水仙素阻滯分裂中期細胞,經胰酶消化和吉姆薩染色(G顯帶),在顯微鏡下觀察染色體的條帶模式。
- 檢測內容:
- 數目異常:如唐氏綜合征(21三體)、愛德華氏綜合征(18三體)。
- 結構異常:易位(如羅伯遜易位)、倒位、缺失(如貓叫綜合征的5號染色體短臂缺失)。
- 分辨率:約5-10 Mb,無法檢測微小變異。
- 適用場景:流產組織分析、先天性畸形篩查、原發性閉經/無精癥診斷。
2. 熒光原位雜交(FISH)
- 原理:使用熒光標記的DNA探針與靶序列特異性結合,通過熒光顯微鏡觀察特定染色體區域。
- 檢測內容:
- 微缺失/微重復:如22q11.2缺失綜合征(DiGeorge綜合征)。
- 融合基因: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BCR-ABL融合基因。
- 非整倍體快速檢測:產前羊水或絨毛樣本的13/18/21/X/Y五體篩查。
- 優勢:快速(24-48小時)、針對性強,適用于已知靶點的檢測。
3. 染色體微陣列分析(CMA)
- 原理:基于芯片技術,全基因組掃描拷貝數變異(CNV)和雜合性缺失(LOH)。
- 檢測內容:
- 微缺失綜合征:如Prader-Willi綜合征(15q11-q13缺失)、Angelman綜合征。
- 致病性CNV:與自閉癥、智力障礙相關的基因組失衡。
- 分辨率:可達50-100 Kb,檢出率比核型分析高10-15%。
- 適用人群:不明原因發育遲緩、多發畸形患兒的一線檢測。
4. 下一代測序技術(NGS)
- 技術類型:
- 全外顯子組測序(WES):檢測編碼區單核苷酸變異(SNV)。
- 全基因組測序(WGS):覆蓋全基因組,包括非編碼區。
- 臨床應用:
- 單基因病診斷(如脊髓性肌萎縮癥、囊性纖維化)。
- 復雜疾病的遺傳易感性分析(如乳腺癌BRCA1/2突變)。
二、檢測項目的選擇與臨床意義
1. 產前診斷
- 核型分析:適用于高齡孕婦(>35歲)或超聲異常胎兒。
- NIPT(無創產前檢測):通過母血游離DNA篩查常見三體,但需核型或FISH確診。
- CMA:推薦用于超聲結構異常胎兒的全面評估。
2. 生殖遺傳
- 反復流產夫婦:核型分析排查平衡易位攜帶者。
- 男性無精癥:Y染色體微缺失(AZF區域)FISH檢測。
3. 腫瘤遺傳學
- 實體瘤:CMA檢測拷貝數變異指導靶向治療(如HER2擴增)。
- 血液腫瘤:FISH檢測特定融合基因(如PML-RARA融合于急性早幼粒白血病)。
4. 兒童遺傳病
- 智力障礙/自閉癥:CMA為首選,檢出致病性CNV的比例達15-20%。
- 多發畸形:核型分析與CMA聯合應用。
三、檢測流程與注意事項
-
- 外周血(淋巴細胞培養)。
- 羊水、絨毛(產前診斷)。
- 骨髓或實體瘤組織(腫瘤檢測)。
-
- 核型分析無法檢測低比例嵌合體(<5-10%)。
- CMA不能檢測平衡易位或單親二倍體(需結合STR分析)。
-
- 需區分臨床意義明確的變異(致病性/可能致病性)與意義未明變異(VUS)。
- 家系驗證(如父母樣本)對判定新生變異至關重要。
四、未來發展方向
結語
上一篇:硝基咪唑檢測下一篇:石油鉆修井用吊具檢測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