泌水性試驗檢測完整指南
一、泌水性的定義與意義
二、檢測項目及核心指標
1. 泌水率(Bleeding Rate)
- 定義:單位時間內單位面積材料表面析出的水量。
- 檢測方法:
- 容器法:將試樣裝入標準容器(如圓柱形量筒)靜置,定時吸取表面泌水并計量。
- 計算公式: 泌水率=泌水量 (mL)試件截面積 (cm2)×時間 (h)泌水率=試件截面積 (cm2)×時間 (h)泌水量 (mL)?
- 標準依據:GB/T 50080-2016《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試驗方法標準》、ASTM C232。
2. 總泌水量(Total Bleeding Capacity)
- 定義:試驗結束時材料表面累計泌出的總水量。
- 檢測要點:
- 記錄泌水開始時間及終止時間(通常為2小時或直至泌水停止)。
- 總泌水量與材料初始含水量直接相關,反映泌水嚴重程度。
3. 泌水時間(Bleeding Time)
- 定義:從試樣制備完成到泌水完全停止所需的時間。
- 意義:泌水時間短表明材料保水性差,易快速失水開裂。
4. 泌水均勻性(Bleeding Uniformity)
- 評估方法:觀察泌水分布是否均勻(表面是否出現水膜、局部積水或分層)。
- 應用場景:針對大體積混凝土或自密實混凝土(SCC),需重點關注泌水均勻性。
三、試驗方法與步驟
1. 試驗儀器
- 標準量筒(容積≥5L)或專用泌水儀;
- 吸管、電子天平(精度0.1g)、計時器;
- 恒溫恒濕環境控制箱(溫度20±2°C,濕度≥50%)。
2. 試驗步驟
- 試樣制備:按標準配合比拌合混凝土或砂漿,裝入量筒至規定高度(避免振搗過度);
- 靜置觀察:加蓋防止蒸發,每15分鐘記錄一次泌水量;
- 泌水收集:用吸管吸取表面水分并稱重;
- 數據計算:根據泌水量和時間計算泌水率及總泌水量。
四、影響泌水性的關鍵因素
- 材料組成:
- 水泥細度(越細保水性越好);
- 骨料級配(細骨料不足易泌水);
- 外加劑(減水劑過量可能加劇泌水)。
- 施工條件:
- 環境溫濕度;
- 振搗方式與時間。
五、泌水性控制標準
材料類型 | 允許泌水率(mL/cm²·h) | 總泌水量(mL) |
---|---|---|
普通混凝土(C30以下) | ≤0.10 | ≤50 |
高強混凝土(C50以上) | ≤0.05 | ≤20 |
自密實混凝土(SCC) | ≤0.03 | ≤10 |
六、試驗注意事項
- 試樣需一次性裝滿容器,避免分層;
- 吸管吸取泌水時不得擾動試樣;
- 試驗環境需嚴格控溫,避免水分蒸發干擾結果。
七、工程應用與案例分析
- 案例:某高層建筑地下室混凝土出現表面起砂,泌水性試驗發現泌水率達0.15 mL/cm²·h,超出規范限值。原因分析為砂率偏低,調整配合比后泌水率降至0.06 mL/cm²·h。
- 改進措施:增加細骨料比例,摻入硅灰提高保水性。
八、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14
14
18
20
16
17
17
21
19
20
22
18
18
24
17
20
22
25
23
20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