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檢測項目分類與意義
1. 微生物檢測
- 大腸菌群:反映餐具是否被糞便污染,超標可能導致腸道疾病。
- 沙門氏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:致病菌檢測,直接威脅人體健康。
- 菌落總數:評估餐具清潔程度及消毒效果,數值過高表明衛生不達標。
- 霉菌與酵母菌(針對木質、竹制餐具):檢測是否因潮濕導致霉變。
2. 理化指標檢測
- 蒸發殘渣:模擬餐具在接觸水、酸性或油脂食物時析出的殘留物,超標可能影響食品口感或導致化學污染。
- 高錳酸鉀消耗量:檢測餐具中可遷移有機物的總量,反映材料是否穩定。
- 脫色試驗(針對彩色餐具):驗證染料是否會在水、油或酒精中脫落。
3. 重金屬及有害元素檢測
- 鉛(Pb)、鎘(Cd):常見于劣質陶瓷釉料或金屬涂層。
- 砷(As)、汞(Hg):多見于回收塑料或不合格金屬制品。
- 鎳(Ni)(不銹鋼餐具):過量鎳遷移可能引發過敏反應。
4. 食品接觸材料添加劑檢測
- 雙酚A(BPA):常見于聚碳酸酯塑料,具有內分泌干擾風險。
- 鄰苯二甲酸酯類(塑化劑):可能從PVC材質中遷移,影響生殖健康。
- 甲醛殘留(密胺餐具):高溫下可能釋放,引發呼吸道刺激或致癌風險。
5. 感官檢測
- 外觀:無裂縫、毛刺、污漬或異味。
- 氣味:無刺鼻化學殘留氣味。
6. 其他專項檢測
- 熒光增白劑(紙質餐具):非法添加可能致癌。
- 三聚氰胺遷移量(密胺餐具):高溫下可能溶出有害物質。
- 耐溫性能:測試餐具在高溫/低溫下的穩定性(如微波爐適用性)。
二、檢測流程與標準
- 采樣:按批次隨機抽取樣品,避免人為污染。
- 預處理:根據材質選擇模擬液(水、酸、油)浸泡,模擬實際使用條件。
- 實驗室分析:采用原子吸收光譜(重金屬)、氣相色譜(塑化劑)、微生物培養等專業方法。
- 結果判定:對照國家標準或國際標準(如FDA、EU 10/2011)進行合規性評估。
三、常見不合格案例與危害
- 案例1:密胺餐具甲醛超標——長期使用增加白血病風險。
- 案例2:陶瓷餐具鉛鎘溶出量過高——損害神經系統和腎臟。
- 案例3:塑料餐盒塑化劑遷移——干擾內分泌系統。
四、消費者與企業建議
- 消費者:選擇正規渠道產品,避免使用破損或異味餐具。
- 餐飲企業:定期委托第三方檢測,確保消毒流程合規。
- 生產企業:嚴格把控原材料,符合GB 4806.1-2016等標準要求。
五、總結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13
13
22
21
21
22
22
21
21
18
21
21
27
28
27
21
19
22
22
32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