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顆粒物的分類與來源
- PM10(可吸入顆粒物):直徑≤10 μm,可進入呼吸道。
- PM2.5(細顆粒物):直徑≤2.5 μm,可深入肺部并進入血液循環。
- 超細顆粒物(PM0.1):直徑≤0.1 μm,穿透性極強,危害最大。
- 移動源:機動車尾氣、船舶和飛機排放。
- 固定源:燃煤電廠、鋼鐵廠、化工廠的煙囪排放。
- 自然源:揚塵、火山灰等。
二、核心檢測項目
1. 顆粒物質量濃度
- 檢測意義:衡量單位體積排氣中顆粒物的總質量,是評價排放是否符合標準的核心參數。
- 檢測方法:
- 重量法:通過濾膜采集顆粒物,稱量前后質量差計算濃度(如美國EPA Method 5)。
- β射線吸收法:利用β射線穿透顆粒物時的衰減量反推質量濃度,適用于連續監測。
2. 粒徑分布
- 檢測意義:了解顆粒物的粒徑范圍,分析其對健康和環境的影響差異。
- 檢測方法:
- 激光粒度分析儀:通過顆粒物對激光的散射特性分析粒徑分布。
- 電遷移率粒徑譜儀(SMPS):基于顆粒物在電場中的遷移速度測定超細顆粒物分布。
3. 化學成分分析
- 檢測意義:明確顆粒物的組成(如重金屬、多環芳烴、硫酸鹽等),追溯污染源并評估毒性。
- 檢測方法:
- X射線熒光光譜(XRF):快速測定金屬元素(如鉛、鎘、砷)。
- 氣相色譜-質譜聯用(GC-MS):分析有機污染物(如苯并[a]芘)。
4. 顆粒物數量濃度
- 檢測意義:針對超細顆粒物(如機動車尾氣中的納米級顆粒),數量濃度比質量濃度更敏感。
- 檢測方法:
- 凝結核粒子計數器(CPC):通過顆粒物在過飽和蒸汽中凝結放大后計數。
5. 顆粒物形貌與表面積
- 檢測意義:不規則形狀或高比表面積的顆粒物(如碳煙)吸附毒性物質能力更強。
- 檢測方法:
- 掃描電子顯微鏡(SEM):觀察微觀形貌。
- BET吸附法:測定比表面積。
6. 黑碳(BC)與有機碳(OC)含量
- 檢測意義:黑碳是柴油車尾氣的標志性成分,對氣候變暖有顯著影響;有機碳多來自燃料不完全燃燒。
- 檢測方法:
- 熱光反射法(TOR):通過加熱分離OC和BC并測定其含量。
三、檢測技術手段
- 在線監測技術
- 激光散射法:實時測定顆粒物濃度,廣泛應用于機動車尾氣檢測線。
- 稀釋通道采樣系統:模擬大氣環境稀釋排氣,避免高溫高濕干擾。
- 實驗室分析技術
- 濾膜采樣+化學分析:高精度但耗時,適用于法規認證。
四、排放標準與檢測應用
- 國際標準:
- 中國:國六標準規定汽油車PM限值為3 mg/km。
- 歐盟:歐六標準要求柴油車PM排放≤4.5 mg/km。
- 美國:EPA Tier 3標準限制PM排放至1 mg/km。
- 應用場景:
- 機動車尾氣年檢與型式認證。
- 工業煙囪排放實時監控。
- 環境空氣質量評估與污染源解析。
五、技術挑戰與未來方向
- 超低濃度檢測:需開發更高靈敏度的傳感器(如納米材料傳感技術)。
- 在線監測標準化:推動稀釋采樣與激光技術的法規認可。
- 多污染物協同監測:集成顆粒物、NOx、VOCs等參數的聯合檢測系統。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14
12
21
22
15
14
16
19
21
25
21
26
18
20
19
25
26
26
27
25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