鍍覆孔電阻的變化檢測:核心檢測項目詳解
一、檢測目標與意義
- 鍍層均勻性:孔銅厚度是否達標(通常≥20μm)。
- 結構完整性:是否存在孔銅斷裂、鍍層空洞或裂紋。
- 環境耐受性:在溫濕度、機械應力等條件下電阻的穩定性。
- 長期可靠性:預測鍍覆孔在壽命周期內的性能衰減趨勢。
二、核心檢測項目及方法
1. 初始電阻測試
- 目的:獲取鍍覆孔的基礎電阻值,判斷鍍層均勻性。
- 方法:
- 使用四線法微歐計(精度±1%),消除引線電阻干擾。
- 測量同一板上多個鍍覆孔電阻,計算平均值與標準差。
- 判定標準:
- 單孔電阻值≤1.0mΩ(孔徑≥0.3mm)。
- 同一板內電阻波動范圍≤±15%。
2. 溫度循環測試
- 目的:評估鍍覆孔在溫度沖擊下的電阻穩定性。
- 方法:
- 依據IPC-6012E標準,進行-55℃~+125℃高低溫循環(500次)。
- 每50次循環后測量電阻,記錄變化率。
- 判定標準:
- 電阻變化率≤10%(相對于初始值)。
- 無肉眼可見鍍層開裂或基材分層。
3. 電流負載測試
- 目的:驗證鍍覆孔在額定電流下的溫升及電阻穩定性。
- 方法:
- 施加額定電流(如3A)持續2小時,使用紅外熱像儀監測孔壁溫度。
- 記錄電流加載前后的電阻差值。
- 判定標準:
- 溫升≤30℃(環境溫度25℃條件下)。
- 電阻變化率≤5%。
4. 濕熱老化測試
- 目的:模擬高濕高溫環境,檢測鍍層耐腐蝕性。
- 方法:
- 依據IEC 60068-2-78,在85℃/85%RH環境中持續1000小時。
- 測試后測量電阻,并切片觀察孔銅腐蝕情況。
- 判定標準:
- 電阻變化率≤15%。
- 鍍層無氧化發黑或銅離子遷移現象。
5. 機械應力測試
- 目的:評估鍍覆孔在彎曲、振動等應力下的結構穩定性。
- 方法:
- PCB彎曲測試:施加0.5%板厚變形量,循環100次后測電阻。
- 振動測試:按MIL-STD-883進行隨機振動(頻率10-2000Hz,加速度5Grms)。
- 判定標準:
- 電阻變化率≤8%。
- 孔壁無微裂紋或孔銅斷裂。
6. 化學腐蝕測試
- 目的:檢測鍍層對化學腐蝕(如酸、助焊劑)的耐受性。
- 方法:
- 將樣品浸泡在10% H?SO?溶液或助焊劑中(溫度40℃),持續24小時。
- 清洗后測量電阻,并觀察鍍層表面。
- 判定標準:
- 電阻變化率≤10%。
- 表面無起泡、剝離或明顯腐蝕點。
7. 微短路檢測
- 目的:識別鍍層缺陷導致的相鄰孔間短路風險。
- 方法:
- 使用**高分辨率自動光學檢測(AOI)**掃描孔間區域。
- 施加5V直流電壓,測量相鄰孔間絕緣電阻。
- 判定標準:
- 絕緣電阻≥100MΩ(電壓500V時)。
- AOI圖像無銅瘤或鍍層橋接。
三、檢測設備與標準
- 主要設備:微歐計、高低溫循環箱、可編程直流電源、紅外熱像儀、金相顯微鏡。
- 參考標準:
- IPC-6012E:剛性PCB性能規范。
- IEC 61189-3:電子材料互連測試方法。
- JIS C 5012:PCB環境試驗方法。
四、檢測流程
- 預處理:清潔樣品表面,消除氧化層污染。
- 初始測試:記錄鍍覆孔初始電阻及外觀狀態。
- 環境/機械測試:按順序進行溫濕度、振動等測試。
- 后處理分析:切片觀察孔銅結構,SEM/EDS分析鍍層成分。
- 數據整合:繪制電阻變化曲線,評估失效模式。
五、常見失效模式及對策
- 孔銅斷裂:優化電鍍液流速,提高孔內鍍層均勻性。
- 鍍層空洞:增加脈沖電鍍工藝,改善深孔覆蓋能力。
- 熱應力開裂:選用CTE匹配的基材與鍍層材料。
六、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8
15
16
15
17
20
18
17
21
16
23
18
23
25
25
18
18
19
18
23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