表面安裝開關的焊槽法可焊性檢測:核心檢測項目詳解
一、可焊性檢測的核心意義
二、關鍵檢測項目及方法
-
- 目的:評估焊料在金屬表面的鋪展能力。
- 方法:
- 潤濕平衡法:使用潤濕平衡測試儀記錄潤濕時間及潤濕力曲線,符合ISO 9455-10標準。
- 目視法:在焊槽中浸漬后觀察焊料覆蓋是否均勻(如“零交時間”判定)。
- 標準:潤濕時間≤2秒,潤濕力曲線需呈穩定上升趨勢。
-
- 目的:量化焊料在焊盤上的分布比例。
- 方法:
- 使用自動光學檢測(AOI)或3D X射線掃描,計算覆蓋率(≥95%為合格)。
- 圖像處理軟件(如ImageJ)輔助分析焊料邊緣輪廓。
-
- 檢測項:光澤度、形狀(需呈凹面彎月形)、無裂紋/空洞/橋連。
- 工具:顯微鏡(20-50倍放大)、AOI系統,依據IPC-A-610標準分級(如Class 2/3)。
-
- 方法:
- 拉力測試:使用推拉力計施加垂直力至焊點失效,記錄最大承受力(如≥5N)。
- 剪切測試:水平方向施力,評估焊點抗剪切能力。
- 標準:參考IPC-9701機械應力測試指南。
- 方法:
-
- 方法:
- 熱循環測試:-40°C至125°C循環(500次以上),檢測焊點裂紋或脫落。
- 回流焊模擬:重復3次回流焊(峰值溫度260°C),評估耐高溫性能。
- 方法:
-
- 目的:檢測腐蝕性離子殘留(如Cl?、S²?)。
- 方法:離子色譜法(IC)或傅里葉紅外光譜(FTIR),符合IPC TM-650 2.3.28。
-
- 方法:高溫高濕加速老化(85°C/85% RH,168小時),模擬長期存儲后潤濕性變化。
-
- 參數:預熱斜率(1-3°C/s)、峰值溫度(250-260°C)、液相線以上時間(TAL, 60-90秒)。
- 工具:溫度曲線測試儀(如KIC測溫儀)。
-
- 檢測項:引腳鍍層厚度(Sn層≥5μm)、氧化程度。
- 工具:X射線熒光光譜儀(XRF)、掃描電鏡(SEM)。
-
- 場景:不同批次/供應商元件在同一工藝下的潤濕性、空洞率對比,優化供應鏈管理。
三、檢測流程優化建議
- 樣本抽樣: 依據ANSI/ASQ Z1.4執行統計抽樣(如AQL 0.65%)。
- 數據整合: 采用SPC(統計過程控制)分析良率趨勢,預判工藝風險。
- 環境控制: 檢測環境需維持25±3°C、濕度<60% RH,避免外部干擾。
四、總結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12
16
13
15
17
15
20
14
19
19
22
19
18
20
19
16
17
20
18
19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