掃描電子顯微鏡(SEM)檢測項目詳解及應用
一、SEM技術原理概述
- 電子光學系統:電子槍、電磁透鏡、掃描線圈。
- 信號檢測系統:二次電子探測器(ETD)、背散射電子探測器(BSD)。
- 真空系統:維持電子束路徑的高真空環境(通常≤10?³ Pa)。
- 成像與分析系統:結合能譜儀(EDS)或波譜儀(WDS)實現元素分析。
二、SEM主要檢測項目
1. 形貌分析
- 表面形貌觀察: 通過二次電子成像揭示樣品表面的微觀結構特征,如顆粒分布、裂紋、孔洞等。例如,在金屬斷口分析中,SEM可清晰分辨韌窩(韌性斷裂)與解理面(脆性斷裂)。
- 微觀結構表征: 針對復合材料、鍍層等,分析界面結合狀態、層厚(如涂層厚度測量精度達±5 nm)。
- 三維形貌重建: 通過傾斜樣品或立體對成像技術,重構表面三維形貌,量化粗糙度參數(Ra, Rz)。
2. 成分分析
- 能譜分析(EDS): 元素檢測范圍B(硼)~U(鈾),靈敏度約0.1 wt%,用于快速面掃、線掃及點分析。例如,在半導體失效分析中定位污染物(如Na、Cl)。
- 波譜分析(WDS): 分辨率更高(~5 eV),適合輕元素(如Li、Be)及痕量元素(檢測限達0.01 wt%)。
3. 微區結構分析
- 晶體結構解析:
- 電子背散射衍射(EBSD):獲取晶粒取向、相分布及應變分布,常用于金屬織構分析。
- 選區電子衍射(SAED):針對納米顆粒或薄膜,確定晶體結構及晶格常數。
- 斷面與截面分析: 通過聚焦離子束(FIB)制備樣品,觀察內部結構(如芯片TSV孔填充完整性)。
4. 其他檢測項目
- 動態過程觀察: 環境SEM(ESEM)可在低真空下觀察生物樣本濕潤狀態或化學反應過程。
- 顆粒度統計: 圖像分析軟件(如ImageJ)自動測量粒徑分布,支持D50、D90等參數輸出。
三、SEM操作流程及優化要點
-
- 導電處理:非導電樣品需鍍金、鉑或碳層(厚度5~20 nm)。
- 生物樣品處理:固定、脫水、臨界點干燥以避免結構塌陷。
- 特殊樣品:磁性材料需消磁,易揮發樣品需低溫冷臺。
-
- 加速電壓:通常5~30 kV,高電壓提升信噪比,低電壓減少充電效應。
- 束流與束斑尺寸:高束流提高分辨率,但可能損傷敏感樣品。
- 工作距離(WD):短WD(5
10 mm)提高分辨率,長WD(1520 mm)增加景深。
-
- 元素面分布圖:結合EDS數據疊加形貌圖,直觀顯示元素富集區。
- EBSD取向成像:彩色編碼圖展示晶粒取向差異。
四、SEM技術優勢與局限性
- 分辨率可達亞納米級,遠超光學顯微鏡。
- 高景深,適合粗糙表面成像。
- 多功能聯用(EDS/EBSD)實現形貌-成分-結構一體化分析。
- 樣品需導電或鍍膜,生物樣本制備復雜。
- 真空環境限制液態或揮發性樣品觀察。
- 設備成本高(約50~300萬美元),維護費用昂貴。
五、典型應用案例
-
- 案例:鋁合金疲勞斷裂分析。 方法:SEM形貌觀察顯示疲勞輝紋,EDS檢測裂紋處S元素異常,推斷硫化物夾雜致裂。
- 結果:優化熔煉工藝后,壽命提升200%。
-
- 案例:藥物載體納米顆粒形貌表征。 方法:低電壓模式觀察PLGA顆粒表面多孔結構,統計粒徑分布(D50=150±20 nm)。
- 結果:驗證載藥工藝穩定性。
-
- 案例:芯片導線短路分析。 方法:FIB制備截面樣品,SEM確認導線間Cu橋接(寬度50 nm)。
- 結果:改進光刻工藝參數。
六、未來發展趨勢
- 分辨率突破:單色器校正電子槍提升能量分辨率,單原子成像成為可能。
- 原位分析技術:集成拉伸臺、加熱臺,實時觀察材料變形相變。
- 智能化與自動化:AI算法自動識別缺陷類型,縮短分析時間。
- 聯用技術拓展:SEM-AFM聯用同步獲取形貌與力學性能數據。
結語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6
14
9
14
13
18
13
14
18
13
12
13
17
13
15
14
19
16
16
23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