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樣本采集與處理
-
- 最佳時機:瘧疾發熱期(寒戰發作后6-8小時),此時外周血中瘧原蟲密度最高。
- 亞種差異:惡性瘧原蟲在外周血中僅見環狀體和配子體,需結合臨床判斷。
-
- 末梢血:耳垂或指尖穿刺采集,快速制備血膜。
- 靜脈血:EDTA抗凝管采集,2小時內完成制片,避免蟲體變形。
-
- 避免使用肝素抗凝(可能抑制染色)。
- 樣本需標記患者信息及采血時間,室溫保存不超過48小時。
二、血膜制備與染色
(一)厚薄血膜制備
項目 | 厚血膜 | 薄血膜 |
---|---|---|
目的 | 提高蟲體檢出率(濃縮血液) | 觀察蟲體形態與鑒別蟲種 |
制備方法 | 取2-3μl血液,螺旋涂抹成直徑1cm | 取1μl血液,推片形成單層紅細胞層 |
溶血處理 | 需蒸餾水或緩沖液溶血 | 無需溶血 |
(二)染色方法
-
- 優點:細胞核(紫紅色)與細胞質(藍色)對比清晰,蟲種鑒別更準確。
- 步驟:血膜甲醇固定后,用10%吉姆薩染液染色15-30分鐘,pH 7.2緩沖液沖洗。
-
- 快速法:無需預先固定,染色時間短(5-10分鐘),適用于急診篩查。
- 局限性:細胞結構著色較淺,需經驗判斷。
-
- 染色液需定期過濾,避免沉淀干擾。
- 染色后血膜應呈淡紫色,若偏紅(pH過低)或偏藍(pH過高)需調整緩沖液。
三、顯微鏡檢查要點
(一)鏡檢流程
- 低倍鏡(10×)初篩:厚血膜掃描可疑區域(蟲體呈藍點狀)。
- 油鏡(100×)確認:觀察薄血膜中紅細胞內蟲體形態。
- 計數規則:至少檢查200個厚血膜視野或1000個紅細胞(薄血膜)。
(二)瘧原蟲形態學鑒別
階段 | 特征 | 惡性瘧原蟲特異性 |
---|---|---|
環狀體 | 細胞質呈戒指狀,核位于邊緣 | 多感染同一紅細胞,可見“雙環征” |
滋養體 | 細胞質擴展呈阿米巴樣,瘧色素(褐黑色)出現 | 外周血中罕見,需結合臨床表現 |
裂殖體 | 含8-24個裂殖子,瘧色素聚集成團 | 間日瘧裂殖體含12-24個裂殖子,惡性瘧通常不可見 |
配子體 | 新月形(惡性瘧雌配子體)或圓形(間日瘧) | 惡性瘧雌配子體呈“香蕉形”,雄配子體為“感嘆號”形態 |
四、結果判讀與報告規范
-
- 厚血膜:發現≥1個明確瘧原蟲。
- 薄血膜:紅細胞內典型蟲體結構(需排除染色雜質干擾)。
-
- 明確標注瘧原蟲種類(如:惡性瘧原蟲、間日瘧原蟲)。
- 混合感染需注明各蟲種比例。
-
- 臨床高度懷疑瘧疾時,需連續3天復查血片。
- 備注采樣時間與患者發熱史,避免假陰性。
五、質量控制與誤差分析
-
- 假陰性:采血時機不當、血膜過厚、染色過度脫色。
- 假陽性:血小板或染料沉淀誤判為環狀體。
-
- 雙人復核陽性樣本,疑難樣本需上級實驗室確認。
- 定期參加WHO瘧疾鏡檢能力測試(如EQA計劃)。
六、鏡檢技術的局限性與發展
-
- 低原蟲血癥(<100個/μl)易漏診,需結合快速抗原檢測或PCR。
- 依賴人員經驗,培訓周期長(≥6個月)。
-
- AI輔助圖像識別系統:靈敏度達98%,可縮短診斷時間。
- 數字顯微鏡遠程會診:適用于基層醫療機構。
結語
上一篇: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檢測下一篇:硫酸鹽還原菌(SRB)檢測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51
42
45
51
56
41
40
28
33
30
23
27
28
32
26
28
20
18
20
17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