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檢測標本的采集與預處理
- 采集方法:使用紫外光誘蟲燈、二氧化碳誘捕器或網捕法,優先選擇雌性成蟲(具吸血特性)。
- 標本固定:75%乙醇或乙酸乙酯蒸氣瞬時擊倒后保存,避免肢體損傷。
- 標本制備:經10% KOH透明處理(6-12小時),梯度乙醇脫水,加拿大樹膠封片用于顯微鏡觀察。
2. 核心形態鑒定檢測項目
2.1 外部形態總體觀測
-
- 體長范圍:1.2-1.6 mm(雌蟲略大于雄蟲)。
- 活體呈灰褐色,乙醇固定后體色加深,胸背部具不明顯的淺色斑紋。
-
- 翅面密布微毛,翅斑形態為關鍵鑒別點。
- 第二徑室(R2)完全閉合,翅端部大斑覆蓋第3、4徑脈末端,翅基部具散在小型淡斑。
2.2 頭部結構分析
-
- 復眼間距:雌蟲復眼分離,雄蟲復眼相接。
- 觸角15節,雄蟲第3-10節具嗅覺器分布,第11-15節延長呈棒狀。
-
- 刺吸式口器長度與頭胸比例:下顎須第3節感覺器窩深凹陷,內含5-7個感器。
2.3 胸部與足部特征
-
- 具雙縱紋及側緣淺色區,后側鬃毛排列呈單列。
-
- 后足脛節鬃毛數:雄蟲4根,雌蟲3根。
- 各足末端爪間突退化,爪墊發達。
2.4 腹部與生殖器結構
-
- 具1對梨形受精囊,頸部明顯,表面具網狀紋飾(400×顯微鏡下觀察)。
-
- 第9背板后緣中部凹陷,陽莖中葉端部鈍圓,側突彎曲呈鉤狀(需染色制片)。
3. 近緣種鑒別檢測要點
- 翅斑模式:荒川庫蠓翅端斑面積大于其他種,且R2室閉合(C. oxystoma的R2室開放)。
- 觸角感器分布:雄性第3-10節感器數量顯著多于C. punctatus。
- 受精囊形態:C. oxystoma受精囊頸部無網狀結構。
4. 質量控制與誤差規避
- 標準化參照標本:比對模式標本或權威圖鑒(推薦參考《中國蠓科昆蟲分類研究》)。
- 多視角觀測:同一標本需觀察背腹面、側面及翅脈透射光影像。
- 分子輔助驗證:對爭議樣本采用COI基因條形碼測序(如GenBank序列MF040385)。
5. 檢測結果應用
- 疫源地蠓類群落組成分析。
- 疾病媒介風險評估及防控策略制定。
- 種群動態監測與抗藥性研究。
轉成精致網頁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21
21
18
22
19
17
15
14
13
19
16
18
26
26
26
23
24
20
24
22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