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檢測原理
二、樣本類型與采集
-
- 痰液:首選晨痰(深咳后采集),連續3天以提高檢出率。
- 體液:胸腹水、腦脊液、關節液等(需離心濃縮)。
- 組織活檢:淋巴結、肺組織等(需研磨處理)。
- 尿液或糞便:用于疑似泌尿系統或腸道結核患者。
-
- 避免唾液或食物殘渣污染痰樣本。
- 無菌操作采集體液樣本,防止雜菌干擾。
三、檢測流程
-
- 液化與消化:使用4% NaOH或N-乙酰-L-半胱氨酸(NALC)處理痰液,溶解粘蛋白并殺滅雜菌。
- 離心濃縮:提高抗酸桿菌的檢出率。
-
- 齊-尼染色法:
- 初染:石碳酸復紅加熱染色5分鐘。
- 脫色:3%鹽酸乙醇脫色至無紅色流出。
- 復染:亞甲藍復染30秒,背景呈藍色。
- 熒光染色法:金胺O染色后熒光顯微鏡觀察,靈敏度更高。
- 齊-尼染色法:
-
- 油鏡觀察(齊-尼法):至少觀察100個視野,陽性標準為至少2條抗酸桿菌/300視野。
- 熒光顯微鏡:篩查效率高,但需復核齊-尼染色確認。
四、結果判讀與報告
-
- 陰性:未發現抗酸桿菌。
- 陽性分級:
- 1+:1-9條/100視野。
- 2+:10-99條/100視野。
- 3+:≥100條/視野(單個視野可見多條)。
-
- 陽性結果需結合臨床表現,可能存在非結核分枝桿菌(NTM)感染。
- 陰性結果不能完全排除結核?。ㄐ杞Y合培養或分子檢測)。
五、臨床意義
-
- 快速篩查:1-2小時內出結果,適用于結核病高負擔地區。
- 傳染性評估:痰涂片陽性提示開放性結核,傳染性強。
-
- 靈敏度低:需≥10^4條菌/mL樣本方可檢出,漏檢率高。
- 無法區分菌種:需結合培養、分子檢測(如GeneXpert MTB/RIF)確認是否為結核分枝桿菌。
六、質量控制
-
- 每批次染色需設陽性對照(已知抗酸桿菌涂片)和陰性對照。
- 脫色時間嚴格控制,避免假陰性(脫色過度)或假陽性(脫色不足)。
-
- 顯微鏡操作需標準化,避免視野遺漏或誤判。
七、應用場景
- 結核病防控:基層醫療機構初篩、流行病學監測。
- 療效監測:抗結核治療過程中菌量變化的動態觀察。
- 肺外結核輔助診斷:如結核性腦膜炎(腦脊液鏡檢)、骨結核(膿液鏡檢)。
八、總結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18
20
17
22
22
20
23
20
18
17
16
15
21
18
18
27
26
27
23
25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