鈣(Ca)檢測:關鍵檢測項目與臨床應用
一、主要檢測項目
-
- 檢測原理:通過分光光度法(如鄰甲酚酞絡合酮法)或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血液中總鈣濃度,包括游離鈣(離子鈣)和與蛋白結合鈣。
- 樣本要求:空腹靜脈血(避免溶血),通常無需特殊準備,但需注意止血帶使用時間過長可能導致假性升高。
- 參考范圍:成人2.1-2.6 mmol/L(8.5-10.2 mg/dL),兒童略高。
- 臨床意義:
- 升高:見于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、惡性腫瘤骨轉移、維生素D中毒等。
- 降低:提示維生素D缺乏、慢性腎病、低白蛋白血癥或急性胰腺炎。
-
- 檢測方法:離子選擇電極法(ISE),直接測定血液中具有生理活性的游離鈣。
- 樣本要求:需隔絕空氣采集(避免CO?逸失影響pH),肝素抗凝全血或血清。
- 參考范圍:1.12-1.32 mmol/L(4.5-5.3 mg/dL)。
- 優勢:不受白蛋白濃度影響,更準確反映鈣代謝狀態,尤其適用于危重患者(如酸堿失衡、術后監護)。
-
- 目的:評估腎臟鈣排泄量,輔助診斷結石或代謝性疾病。
- 樣本采集:收集24小時尿液,記錄總量,混勻后取部分送檢。
- 參考范圍:2.5-7.5 mmol/24h(100-300 mg/24h),因飲食和地區差異可能調整。
- 臨床意義:
- 升高:高鈣尿癥(結石風險)、甲狀旁腺功能亢進。
- 降低:維生素D缺乏、吸收不良綜合征。
-
- 尿鈣/肌酐比值:隨機尿樣中鈣與肌酐比值,用于兒童篩查,避免24小時尿收集不便。
- 骨代謝標志物:如甲狀旁腺激素(PTH)、25-羥維生素D、堿性磷酸酶(ALP),聯合分析鈣代謝異常原因。
二、檢測適應癥
- 高鈣血癥癥狀:乏力、多尿、便秘、心律失常。
- 低鈣血癥表現:手足抽搐、癲癇樣發作、QT間期延長。
- 疾病監測:慢性腎病、甲狀腺術后、骨質疏松、惡性腫瘤。
- 藥物影響評估:長期使用利尿劑、糖皮質激素或鋰劑患者。
三、檢測方法與技術要點
- 分光光度法:成本低,但可能受溶血、脂血干擾。
- 離子選擇電極法:快速、準確,適用于急診和ICU。
- 質量控制:定期校準儀器,避免樣本污染或處理不當(如延遲分離血清導致pH變化)。
四、結果解讀與注意事項
- 假性低鈣血癥:低白蛋白血癥時需校正,公式:校正總鈣(mg/dL)= 實測總鈣 + 0.8×(4.0 - 血清白蛋白g/dL)。
- 生理波動:血鈣晨間較低,傍晚略高。
- 藥物干擾:噻嗪類利尿劑增加腎小管鈣重吸收(升高血鈣),化療藥物可能引起溶骨性高鈣血癥。
- 動態監測:疑似甲狀旁腺功能異常者需多次檢測,結合PTH水平分析。
五、臨床應用案例
- 案例1:患者反復腎結石,24小時尿鈣升高,提示特發性高鈣尿癥,需調整飲食并監測維生素D。
- 案例2:術后抽搐患者離子鈣降低,結合低PTH,診斷為甲狀旁腺損傷。
六、局限性
- 血清總鈣不能完全反映游離鈣水平,尤其在低蛋白血癥或酸堿失衡時。
- 尿鈣檢測受飲食攝入影響大,需結合患者近期鈣攝入量評估。
七、總結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17
22
22
19
22
20
18
16
15
14
19
18
18
26
26
26
23
24
20
24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