呼吸性粉塵個體采樣器檢測:核心檢測項目與操作規范
一、檢測前的準備工作
-
- 采用符合國際標準(如NIOSH 0600、GBZ/T 192.1)的個體采樣器,配備旋風分離器(如BGI4、Dorr-Oliver)或撞擊式分選器,確保有效分離呼吸性粉塵。
- 校準流量:使用皂膜流量計或電子校準器,將采樣流量控制在2.0±5% L/min(根據設備要求)。
-
- 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工種和作業時段,優先覆蓋高暴露崗位(如礦山鑿巖、金屬打磨、建材破碎等)。
- 采樣器佩戴位置:固定在作業人員呼吸帶(胸前25-30厘米處),避免衣物遮擋。
二、核心檢測項目與技術方法
-
- 檢測原理:通過濾膜(如PVC或石英濾膜)采集空氣中的粉塵,實驗室稱重計算濃度。
- 公式: ?=(?2−?1)?×?×1000(mg/m3)C=Q×t(W2?−W1?)?×1000(mg/m3) ?1,?2W1?,W2?:采樣前后濾膜重量(mg);?Q:流量(L/min);?t:采樣時間(min)。
- 標準限值:依據GBZ 2.1-2019,呼吸性矽塵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(PC-TWA)為0.7 mg/m³,煤塵為2.5 mg/m³。
-
- 方法:激光衍射法、電子顯微鏡(SEM)或空氣動力學粒徑譜儀。
- 意義:確認粉塵中可吸入比例,評估肺部沉積風險。呼吸性粉塵占比通常需符合ACGIH定義的采樣曲線。
-
- 檢測技術:
- X射線衍射(XRD):定量分析α-石英、方石英等結晶型SiO?。
- 紅外光譜法(FTIR):適用于低濃度樣品(檢測限約1%)。
- 限值關聯:SiO?含量>10%時,職業接觸限值需嚴格下調(如矽塵限值為0.7 mg/m³)。
- 檢測技術:
-
- 目標物:重金屬(鉛、鎘)、石棉纖維、多環芳烴(PAHs)等。
- 方法:
- ICP-MS(金屬元素分析);
- 相位對比顯微鏡(PCM)或TEM(石棉計數);
- GC-MS(有機污染物鑒定)。
三、質量控制與數據解讀
-
- 空白對照:每批次樣品至少攜帶3個未使用濾膜作為空白值校正。
- 流量穩定性:每2小時記錄流量,偏差超過±5%需重新采樣。
-
- 稱重環境:恒溫恒濕(溫度20±2℃,濕度50±5%),濾膜平衡時間≥24小時。
- 二氧化硅檢測需避免同質異構體干擾(如高嶺土與石英峰重疊)。
-
- 計算8小時時間加權平均濃度(TWA),對比PC-TWA和超限倍數(如GBZ 2.1規定超限倍數為3倍PC-TWA)。
- 示例:某礦山采樣結果為1.2 mg/m³(矽塵,SiO?含量30%),超過限值0.7 mg/m³,需立即整改。
四、常見問題與解決方案
- 采樣偏差來源:
- 濾膜過載(粉塵量>2 mg):縮短采樣時間或降低流量。
- 濕度影響:使用干燥劑或恒流泵補償。
- 數據異常處理:如空白濾膜增重顯著,需排查污染源(如采樣器漏塵或濾膜保存不當)。
五、技術發展趨勢
- 實時監測設備:如光散射式個體采樣器(TSI SidePak),可同步顯示濃度變化曲線。
- 智能化管理:結合物聯網(IoT)上傳數據至云平臺,實現動態暴露風險評估。
- GBZ/T 192.1-2007 工作場所空氣中粉塵測定 第1部分:總粉塵濃度
- NIOSH Manual of Analytical Methods, 0600 (Respirable Dust)
- ISO 7708:1995 空氣顆粒物采樣效率定義
轉成精致網頁
上一篇:硬度試驗檢測下一篇:甲烷、氧氣兩參數檢測報警儀檢測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18
19
27
20
19
18
23
20
22
19
17
20
26
15
15
15
19
19
17
14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