循環再利用滌綸檢測:核心檢測項目詳解
一、材料成分與來源驗證
-
- 檢測方法:通過質量平衡法、碳-14同位素追蹤或光譜分析法(如紅外光譜FTIR)確認再生滌綸的比例,確保符合國際標準(如GRS回收標準要求再生成分≥20%)。
- 意義:驗證產品是否達到環保認證的門檻,防止“洗綠”行為。
-
- 項目:顯微鏡觀察、燃燒法鑒別其他纖維(如棉、尼龍)或異物混入。
- 標準:ISO 1833(纖維成分定量分析)。
二、物理性能檢測
-
- 斷裂強度與伸長率:參照GB/T 3923.1或ISO 2062,評估纖維耐用性。
- 耐磨性:模擬實際使用中的磨損情況(如馬丁代爾法)。
-
- 熔點與結晶度:通過DSC(差示掃描量熱法)分析再生纖維的熱穩定性,判斷生產過程中的熱降解影響。
- 熱收縮率:高溫處理后的尺寸穩定性測試。
-
- 纖維細度與截面形態:SEM掃描電鏡觀察表面結構,判斷再生纖維與原生纖維的差異。
三、化學性能檢測
-
- 單體與低聚物:檢測乙二醇、對苯二甲酸等殘留,避免影響后續加工。
- 重金屬含量:鉛、鎘、汞等檢測(參照OEKO-TEX Standard 100限值)。
-
- 塑化劑(鄰苯二甲酸酯):篩查DEHP、DBP等有害物質(符合歐盟REACH法規)。
- 偶氮染料與甲醛:確保不含致癌物質(GB 18401-2010)。
四、環保與安全性檢測
-
- 多環芳烴(PAHs):輪胎、橡膠等回收源可能引入的污染物。
- 短鏈氯化石蠟(SCCPs):評估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風險。
-
- 生態毒性:通過生物降解性測試(如OECD 301標準),評估對環境的影響(注:滌綸本身難降解,但需關注加工助劑)。
-
- 生命周期分析:核算從原料回收到生產的碳排放,支持環保聲明(如通過Higg Index工具)。
五、加工與使用性能
-
- 耐洗、耐光、耐摩擦色牢度:按AATCC 61或ISO 105標準測試,再生纖維因來源復雜可能更易褪色。
-
- 檢測纖維吸濕性(GB/T 9995),評估抗靜電劑添加效果。
-
- 針對再生原料顏色差異問題,檢測批次間色差(ΔE值)。
六、國際標準與認證要求
- GRS認證:需驗證再生成分、化學品限制清單(MRSL)、社會責任等。
- OEKO-TEX®認證:側重有害物質檢測(如致敏染料、農藥殘留)。
- Bluesign®認證:關注資源效率與生產環保性。
結語
轉成精致網頁
上一篇:胡椒基丙酮檢測下一篇:一次性使用兒童口罩檢測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17
18
15
17
21
16
19
16
20
15
20
23
15
14
19
20
24
29
26
22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