鑄坯檢測
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,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、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,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,以客戶為中心,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,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。
立即咨詢鑄坯質量檢測:連鑄生產的核心保障
前言
在鋼鐵生產的連續鑄造環節中,鑄坯質量直接決定了后續軋制工序的效率和最終產品的性能。鑄坯檢測作為質量控制的關鍵環節,如同守護產品質量的生命線,貫穿于連鑄生產的始終。其核心目標在于及時發現并剔除存在缺陷的坯料,防止缺陷流入下游工序造成更大損失,同時為工藝優化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撐。
質量生命線:鑄坯常見缺陷類型及影響
鑄坯在凝固和冷卻過程中,受工藝參數、設備狀態、操作水平等多重因素影響,可能產生多種缺陷:
-
表面缺陷:
- 裂紋: 表面縱裂、橫裂、角部裂紋等,是最常見也最危險的缺陷之一。裂紋不僅影響產品外觀,更可能在后續加工中擴展,導致斷裂或性能下降。
- 結疤/重皮: 鋼液飛濺或保護渣卷入凝固殼形成的不規則凸起或薄層,影響表面質量和軋制。
- 夾渣/夾雜: 保護渣、耐火材料等非金屬物質被卷入鑄坯表面或皮下區域,破壞基體連續性,降低力學性能和加工性能。
- 凹陷/鼓肚: 因凝固殼強度不足或支撐不當導致的鑄坯表面局部下陷或凸起,影響尺寸精度和內部質量。
- 振痕異常: 結晶器振動不當造成的振痕過深或形狀不規則,可能成為裂紋源。
-
內部缺陷:
- 內部裂紋: 如中間裂紋、角部內裂、中心裂紋等,通常位于凝固前沿或脆弱區域,軋制時難以焊合,嚴重影響產品內部質量。
- 中心偏析與疏松: 鑄坯中心部位化學成分不均勻(偏析)和存在微小孔洞(疏松),導致該區域強度、韌性下降,是厚板、管線鋼等高端產品的主要控制難點。
- 縮孔: 凝固末期補縮不足在鑄坯頭部形成的較大孔洞。
- 皮下氣泡/針孔: 位于鑄坯表皮下的微小氣孔,暴露在表面后形成缺陷或導致軋制起皮。
-
形狀與尺寸缺陷: 鑄坯橫截面形狀不規則(如脫方、鼓肚)、長度方向彎曲(鐮刀彎)、尺寸超差(寬度、厚度)等,影響后續軋制穩定性和成材率。
這些缺陷輕則導致產品降級、報廢,增加生產成本;重則可能在后續加工或使用中引發安全事故。因此,在生產線上進行及時、準確的檢測至關重要。
技術之眼:主流鑄坯檢測技術與方法
現代鑄坯檢測技術已形成在線、離線相結合的綜合體系,利用多種物理原理對鑄坯進行全面“體檢”:
-
表面質量檢測:
- 機器視覺(光學檢測): 主流在線檢測手段。通過部署在鑄流不同位置(如切割前、去毛刺后、精整區)的高分辨率工業相機,結合高強度、特定角度的照明系統(如LED線光源、面光源),實時捕捉鑄坯表面圖像。利用齊全的圖像處理算法(邊緣檢測、紋理分析、模式識別、深度學習)自動識別裂紋、結疤、夾渣、凹陷、氧化鐵皮殘留等各類表面缺陷,并進行分類、定位和尺寸測量。具有非接觸、速度快、覆蓋范圍廣的優點。
- 渦流檢測 (ECT): 對表面和近表面裂紋、折疊等開口缺陷靈敏度高。適用于在線或離線抽檢,常用于對表面質量要求極高的鋼種(如汽車板、家電板)的補充檢測。
-
內部質量檢測:
- 超聲波檢測 (UT):
- 手動UT: 離線檢測的傳統方法,使用便攜式超聲波探傷儀,由操作人員對鑄坯特定部位(如端部、疑似缺陷區)進行掃描。靈活性高,但效率低、覆蓋不全、人為因素影響大。
- 自動超聲檢測 (AUT): 在線或離線自動進行。鑄坯通過檢測區域時,多個超聲探頭(通常采用相控陣或多通道技術)沿長度和寬度方向進行掃描。探頭通過水或耦合劑與鑄坯耦合,發射超聲波并接收反射回波。通過分析回波信號的位置、幅度和特征,可以探測內部裂紋、夾雜、中心偏析、疏松等缺陷,并能進行缺陷定位和定量評估(深度、尺寸)。是評價鑄坯內部質量最有效的手段。
- 電磁超聲檢測 (EMAT): 一種非接觸式超聲檢測技術,無需耦合劑。利用電磁效應在鑄坯表面激發和接收超聲波。適用于高溫在線檢測(如切割后熱坯檢測)或表面狀況不佳(如存在氧化鐵皮)的情況,但靈敏度和穿透深度通常低于常規水耦合法。
- 超聲波檢測 (UT):
-
尺寸與形狀檢測:
- 激光輪廓測量/三維掃描: 使用激光測距傳感器(如激光三角法、飛行時間法)或多線激光掃描儀,快速獲取鑄坯整個表面或關鍵截面的三維輪廓數據。可精確測量寬度、厚度、長度、彎曲度、脫方度、鼓肚量等幾何參數,并檢測表面凹凸不平。是控制鑄坯外形精度的核心設備。
- 高溫計/紅外熱像儀: 主要用于在線監測鑄坯表面溫度分布,評估冷卻均勻性,間接反映內部凝固狀況,有時也能輔助發現表面溫差異常區域(可能對應缺陷)。
-
其他輔助檢測:
- 目視檢查: 最基本的方法,由操作工或質檢員對鑄坯表面進行觀察,作為自動檢測的補充或初步篩選。
- 低倍檢驗/硫印/酸浸: 離線實驗室檢測方法。切割鑄坯試樣,經過研磨、酸蝕或硫印處理后,宏觀觀察其凝固組織、偏析、裂紋、疏松等缺陷的形態和分布,是評價內部質量的重要依據,但具有破壞性。
構建防線:鑄坯檢測系統的實施關鍵與挑戰
要充分發揮鑄坯檢測系統的效能,確保其成為可靠的質量“守門員”,需關注以下核心環節:
- 系統集成與布局: 根據生產線速度、鑄坯規格、關鍵檢測需求,科學規劃各類檢測設備的安裝位置(在線切割前后、精整區、冷床等),確保檢測覆蓋關鍵工序點,并考慮高溫、水汽、氧化鐵皮、振動等惡劣環境對設備的影響,做好防護。各系統之間以及與MES/QMS系統的數據通訊必須穩定可靠。
- 檢測精度與可靠性: 這是系統的生命線。需要:
- 高精度傳感: 選用性能穩定、分辨率高的相機、激光器、超聲探頭等核心傳感器。
- 齊全算法: 持續開發和優化圖像識別、超聲信號處理、缺陷分類算法,提高檢測的準確性(減少漏檢和誤報)。人工智能(尤其是深度學習)在提升缺陷識別準確率方面潛力巨大。
- 嚴格標定: 定期對尺寸測量系統(激光)、超聲靈敏度等關鍵參數進行標定校驗,確保數據準確。
- 抗干擾設計: 針對現場環境(如蒸汽、粉塵、光照變化、振動)設計有效的抗干擾措施。
- 數據處理與判定: 實時處理海量檢測數據(圖像、波形、輪廓點云),快速提取特征信息,依據預設的、科學合理的判定標準(不同鋼種、用途對應不同標準)對鑄坯質量進行自動分級(合格、待判、待修磨、報廢),并生成詳細的檢測報告。系統需具備數據存儲、追溯、統計分析功能。
- 人機交互與報警: 提供直觀的人機界面(HMI),實時顯示檢測結果、報警信息(聲光報警)、缺陷圖像/位置等。便于操作人員快速響應,對報警坯進行確認和處理(如噴號標記、剔廢)。
- 維護與校準: 制定嚴格的設備點檢、維護保養計劃(如鏡頭清潔、耦合水系統維護、探頭檢查、軟件升級),保證系統長期穩定運行。定期進行精度校準。
- 標準統一與人員培訓: 建立清晰、可操作的鑄坯質量判定標準,并確保檢測人員、操作人員、工藝人員對該標準理解一致。對相關人員進行系統的操作、維護和結果判讀培訓。
面臨的挑戰:
- 高溫、高濕、多塵環境 對設備穩定性和壽命提出嚴峻考驗。
- 氧化鐵皮、水漬、劃痕等干擾物 容易導致視覺系統誤報。
- 鑄坯表面狀態(溫度、氧化層)變化 影響光學和超聲檢測效果。
- 對微小缺陷、特殊類型缺陷(如發紋) 的穩定檢出和準確識別仍有難度。
- 檢測速度 需與高速連鑄匹配。
- 海量數據的實時處理 對計算能力要求高。
- 建立普適性強、精準的缺陷自動識別與判定模型是長期課題。
結語:構筑質量長城
鑄坯檢測絕非單一的設備投入,而是一項融合齊全傳感技術、智能算法、嚴格標準與精益管理的系統工程。它如同在高速運轉的生產線上布設的精密“篩網”和“診斷儀”,實時守護著產品質量的底線。通過精準識別缺陷、快速反饋信息,鑄坯檢測系統不僅有效攔截了不合格品,降低了質量風險和生產成本,更為連鑄工藝的持續優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數據基石。
隨著人工智能、大數據分析、新型傳感技術的不斷突破,未來的鑄坯檢測將朝著更高精度、更快速度、更強智能化、更全面覆蓋的方向發展。構建高效、可靠的鑄坯質量檢測防線,是鋼鐵企業提升產品競爭力、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。從原料到工藝,從設備到管理,從在線到離線,只有環環相扣,方能筑起堅不可摧的質量長城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