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斑綜合征病毒(WSSV)檢測技術及項目詳解
一、WSSV檢測的重要性
二、核心檢測項目及技術方法
1. 臨床觀察與組織病理學檢測
- 項目目標:初步判斷感染跡象。
- 方法:
- 肉眼觀察:檢查對蝦體表白斑、肝胰腺顏色變化。
- 組織切片染色:取鰓、肝胰腺等組織,經H&E染色后顯微鏡觀察,可見細胞核內嗜堿性包涵體。
- 特點:操作簡單,但靈敏度低,無法區分WSSV與其他病原。
2. 分子生物學檢測(金標準)
- 項目目標:病毒核酸的定性/定量分析。
- 主要技術:
- 常規PCR:
- 靶基因:VP28、VP664等保守基因。
- 靈敏度:可檢測10²-10³ copies/μL,適用于實驗室確診。
- 實時定量PCR(qPCR):
- 優勢:高靈敏度(10 copies/μL以下)、可定量病毒載量,評估感染階段。
- 應用:監測親蝦、苗種及環境樣本的病毒污染水平。
- 環介導等溫擴增(LAMP):
- 特點:無需復雜設備,60-65℃恒溫擴增,30-60分鐘出結果,適用于現場快速檢測。
- 常規PCR:
- 樣本類型:對蝦組織(鰓、肝胰腺)、水體、底泥、餌料等。
3. 免疫學檢測
- 項目目標:病毒抗原的快速篩查。
- 主要技術:
-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(ELISA):
- 原理:利用WSSV特異性抗體(如抗VP28單抗)捕獲抗原。
- 適用場景:大批量樣本的初篩,靈敏度低于PCR。
- 免疫層析試紙條(Lateral Flow Assay, LFA):
- 優勢:10-15分鐘快速出結果,適合養殖場現場使用。
- 局限性:可能出現假陰性(病毒載量低時)。
-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(ELISA):
4. 電子顯微鏡技術
- 項目目標:直接觀察病毒粒子形態。
- 方法:負染或超薄切片后透射電鏡(TEM)觀察,WSSV呈桿狀,大小約120×275 nm。
- 特點:特異性高,但設備昂貴、操作復雜,多用于科研或疑難樣本復核。
5. 環境監測與溯源分析
- 項目目標:追蹤病毒污染源,阻斷傳播鏈。
- 檢測對象:
- 養殖水體、底泥中的游離病毒。
- 活體載體(如橈足類、甲殼類)的攜帶狀態。
- 飼料、工具等可能的污染物。
- 技術選擇:qPCR或LAMP為主,結合超濾濃縮技術提高檢出率。
6. 新興檢測技術
- CRISPR-Cas系統:基于CRISPR-Cas12a/Cas13a的核酸檢測技術,可實現超靈敏、可視化檢測(如試紙條顯色)。
- 數字PCR(dPCR):絕對定量病毒核酸,適用于低載量樣本(如親蝦卵巢)。
- 宏基因組測序:用于未知病原篩查或病毒變異株鑒定。
三、檢測流程標準化
- 樣本采集與保存:
- 活體樣本:取鰓絲、肝胰腺等組織,-80℃保存或置于RNA保存液中。
- 環境樣本:水體需過濾濃縮,底泥需離心取上清。
- 核酸提取:推薦使用試劑盒(如QIAGEN DNeasy)避免抑制劑干擾。
- 質量控制:
- 設置陽性對照(含WSSV質粒)和陰性對照(無核酸水)。
- 多重檢測內參基因(如EF1α)排除假陰性。
四、檢測技術的選擇策略
場景 | 推薦技術 | 檢測時間 | 靈敏度 |
---|---|---|---|
現場快速篩查 | LAMP、免疫試紙條 | 15-60分鐘 | 中-高 |
實驗室確診 | qPCR、常規PCR | 2-4小時 | 高 |
病毒載量監測 | qPCR、dPCR | 2-6小時 | 極高 |
環境樣本檢測 | qPCR結合超濾技術 | 4-8小時 | 中-高 |
科研或變異株分析 | 測序、電鏡 | 數天 | 高 |
五、挑戰與未來方向
- 病毒變異:需定期更新引物/探針設計以覆蓋新毒株。
- 現場檢測:開發便攜式設備(如微型PCR儀)實現“養殖池邊診斷”。
- 多聯檢測:整合WSSV與其他病原(如EHP、IHHNV)的同步篩查。
六、
上一篇:青霉素類檢測下一篇:多拉菌素和乙酰氨基阿維菌素檢測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