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抗裂砂漿可操作時間的定義
二、檢測項目的核心內容
1. 凝結時間測定
- 檢測目的:確定砂漿的初凝和終凝時間,評估其硬化速度。
- 檢測方法:
- 采用《水泥標準稠度用水量、凝結時間、安定性檢驗方法》(GB/T 1346)中的針入度法或貫入阻力法。
- 記錄從攪拌完成到砂漿失去塑性(初凝)和完全硬化(終凝)的時間。
- 判定標準:可操作時間應介于初凝時間的70%~90%,具體以產品技術指標為準。
2. 拉伸粘結強度隨時間變化
- 檢測目的:驗證砂漿在不同時間段內的粘結性能穩定性。
- 檢測方法:
- 制備標準砂漿試塊(如與水泥基材粘結),按《建筑保溫砂漿》(GB/T 20473)要求養護。
- 分別在1h、2h、4h等時間點測試拉伸粘結強度,繪制強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。
- 判定標準:可操作時間內拉伸粘結強度下降率≤15%為合格。
3. 保水率測試
- 檢測目的:評估砂漿在可操作時間內保持水分的能力,水分流失會導致施工性下降。
- 檢測方法:
- 按《建筑砂漿基本性能試驗方法標準》(JGJ/T 70)進行,采用濾紙法或烘干法。
- 測試攪拌完成后不同時間點(如0.5h、1h、2h)的保水率。
- 判定標準:可操作時間內保水率≥90%為合格。
4. 施工性能模擬測試
- 檢測目的:模擬實際施工條件(如刮涂、抹灰),觀察砂漿的可操作性。
- 檢測方法:
- 由經驗豐富的操作人員對砂漿進行刮涂試驗,記錄不同時間點的施工手感、是否結皮、是否易抹平等。
- 使用黏度計測試砂漿黏度隨時間的變化。
- 判定標準:無明顯結皮、刮涂阻力增加≤20%、無流掛或脫落現象。
5. 流動度/擴展度測試
- 檢測目的:評估砂漿的流動性隨時間的變化。
- 檢測方法:
- 采用流動度圓模(直徑100mm),按《水泥膠砂流動度測定方法》(GB/T 2419)進行測試。
- 測量攪拌完成后不同時間點的流動度值。
- 判定標準:可操作時間內流動度損失率≤30%。
6. 開放時間(適用性測試)
- 檢測目的:模擬砂漿暴露在空氣中的性能衰減情況。
- 檢測方法:
- 將砂漿攤鋪在基材表面,每隔15分鐘觀察表面是否結皮、是否可二次收光。
- 測試暴露不同時間后砂漿的粘結強度。
- 判定標準:表面無結皮、可正常收光,且粘結強度符合要求。
三、檢測步驟與結果判定
- 樣品制備:按廠家說明配制砂漿,記錄加水量和環境溫濕度(標準條件:23±2℃,50±5% RH)。
- 時間節點設定:以攪拌完成時間為起點(T0),每隔15~30分鐘進行一次性能測試。
- 數據記錄與分析:記錄各時間點的性能數據,繪制時間-性能曲線,確定性能顯著下降的時間點即為可操作時間終點。
- 綜合判定:當某一關鍵性能指標(如粘結強度、保水率)超出允許范圍時,判定可操作時間終止。
四、注意事項
- 環境控制:溫濕度對可操作時間影響顯著,需在標準實驗室條件下進行測試。
- 樣品代表性:每次試驗需使用同一批次原材料,避免因材料差異導致數據偏差。
- 標準一致性:檢測方法需嚴格參照國家標準或行業規范,如JC/T 907《墻體用建筑保溫砂漿》。
- 施工模擬:建議結合實際施工工具(如抹刀、噴涂設備)進行補充驗證。
五、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10
11
13
14
12
11
22
10
17
17
16
17
17
18
19
21
21
21
22
22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