溫度沖擊檢測:核心檢測項目與實施要點
一、核心檢測項目
-
- 高溫/低溫設定:根據產品使用場景選擇極限溫度值(如-65℃至+150℃)。
- 轉換時間:要求溫度切換速度≤5分鐘(部分嚴苛標準需≤1分鐘),確保達到“沖擊”效果。
-
- 單次循環定義:包含高溫保持→極速降溫→低溫保持→極速升溫的完整過程。
- 循環次數:通常為50~100次,軍工等高要求領域可能達500次以上。
-
- 溫度駐留時間:確保樣品內外溫度充分穩定(如30分鐘至2小時)。
-
- 功能性測試:電氣性能(如導通性、絕緣電阻)、機械性能(如按鍵壽命、結構強度)。
- 物理損傷檢查:外殼開裂、焊點脫落、材料分層、密封失效等。
- 化學分析:材料氧化、鍍層腐蝕、密封膠老化等微觀變化。
-
- 國際標準:IEC 60068-2-14、MIL-STD-810H Method 503.6。
- 行業標準:汽車電子常用ISO 16750-4,航空航天參考RTCA DO-160。
二、檢測實施流程
-
- 樣品在標準環境(如25℃、50%RH)中穩定24小時,記錄初始狀態。
-
- 使用雙箱式或三箱式試驗箱,實現高溫(如+125℃)與低溫(如-40℃)的快速切換。
- 記錄每個循環的溫度曲線,確保符合轉換速率要求。
-
- 每隔10~20個循環暫停測試,進行功能抽檢(如通電測試),及時發現失效。
-
- 測試后將樣品置于常溫環境恢復2小時,進行全面性能評估與解剖分析。
三、典型應用場景
- 電子元器件:IC芯片、PCB板在溫度沖擊下的焊點可靠性。
- 汽車部件:電池包、傳感器在極寒與高溫沙漠環境中的耐受性。
- 軍工設備:機載設備在快速升降時的材料膨脹/收縮適應性。
- 新材料驗證:復合材料、密封膠在溫差下的疲勞壽命。
四、常見問題與對策
- 冷凝水干擾:在低溫階段提前氮氣填充,避免水汽凝結。
- 溫度過沖:優化試驗箱PID控制參數,減少超調量。
- 樣品放置:避免堆疊,確保氣流均勻,防止局部溫差。
五、
上一篇:電流測試:大信號工作時的輸入和輸出電容檢測下一篇:色坐標檢測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18
21
17
22
19
19
21
24
18
19
22
25
16
20
26
23
19
18
19
16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