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底層彎曲的主要原因
- 回流焊溫度不均勻:過高溫度或快速冷卻導致基板熱應力變形。
- PCB設計缺陷:焊盤布局不對稱或基材(FR-4)厚度不足。
- 材料熱膨脹系數(CTE)不匹配:開關基材與PCB的CTE差異引發彎曲。
- 機械應力:分板、組裝或測試過程中的外力導致形變。
二、核心檢測項目
1. 焊點形貌檢測
- 檢測目標:焊點填充完整性、潤濕角度、裂紋或空洞。
- 方法:
- 目檢(放大鏡/顯微鏡):觀察焊點邊緣是否均勻,是否存在虛焊或翹起。
- 自動化光學檢測(AOI):通過3D輪廓掃描量化焊點高度差異(精度±10μm)。
- 標準:依據IPC-A-610G Class 2/3,焊點潤濕角應<90°,無可見裂紋。
2. 共面性檢測(Coplanarity)
- 檢測目標:開關引腳與PCB焊盤的貼合度,確保所有引腳同時接觸焊錫。
- 方法:
- 激光共面性測試儀:測量引腳高度偏差,閾值通常為±0.1mm。
- 治具接觸式檢測:使用標準平面治具模擬焊接狀態,判定是否通過。
- 標準:JEDEC JESD22-B108規定,共面性誤差需<引腳長度的5%。
3. 底層引腳形變分析
- 檢測目標:引腳彎曲、扭曲或內縮問題。
- 方法:
- X射線檢查(AXI):透視掃描引腳內部結構,識別隱蔽形變。
- 剖面切片(Cross-section):抽樣切開焊點,觀察引腳與焊錫的結合狀態。
- 關鍵參數:引腳直線度偏差需<0.05mm,焊接后偏移量<焊盤寬度的15%。
4. 基板翹曲度測量
- 檢測目標:開關基材或PCB在焊接后的整體平整度。
- 方法:
- 激光翹曲度檢測儀:非接觸式掃描,輸出3D形變熱圖。
- 熱循環測試:在-40℃~125℃環境下循環10次,測量形變量變化。
- 標準:IPC-6012規定,基板翹曲度需<0.75%(板厚≤1.6mm)。
5. 材料性能驗證
- 檢測項目:
- 玻璃化轉變溫度(Tg):確保基材耐高溫(FR-4 Tg≥140℃)。
- 彈性模量測試:評估基板抗彎曲能力(標準值≥18GPa)。
6. 焊接工藝參數驗證
- 檢測目標:回流焊溫度曲線與底層彎曲的相關性。
- 方法:
- 熱電偶實時監測:記錄預熱、回流、冷卻階段的溫升速率。
- 焊后形變對比:對比不同峰值溫度(如230℃ vs. 245℃)下的基板翹曲數據。
三、檢測流程優化建議
- 制程前預防:
- 使用仿真軟件(如Ansys)模擬熱應力分布,優化焊盤設計。
- 選擇CTE匹配的基材(如高Tg PCB或金屬基板)。
- 在線檢測整合:
- 在SMT產線中集成AOI+AXI雙檢系統,實現全自動缺陷分類。
- 數據追溯:
- 建立SPC(統計過程控制)模型,監控關鍵參數(如共面性CPK≥1.33)。
四、典型失效案例與對策
-
- 根因:PCB散熱不均導致局部過熱。
- 對策:調整熱風回流焊風速分布,降低峰值溫度5℃。
-
- 根因:分板應力傳遞至焊點。
- 對策:改用激光分板或增加應力緩沖槽。
五、總結
上一篇:堵轉轉矩檢測下一篇:大氣環境要求:—低溫;—高溫;—溫度變化;—濕熱檢測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12
13
16
15
20
14
19
19
22
19
18
20
19
14
15
20
18
19
22
20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