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輪耐磨檢測:核心檢測項目與關鍵技術解析
一、材料性能檢測
-
- 方法:邵氏硬度(橡膠/聚氨酯)、洛氏硬度(金屬)、IRHD(國際橡膠硬度)。
- 標準:ASTM D2240(橡膠)、ISO 868(塑料)。
- 意義:硬度不足易導致變形加速磨損,過高則可能降低緩沖性能。
-
- 檢測內(nèi)容:橡膠中碳黑含量、聚合物類型;金屬的合金元素比例。
- 儀器:光譜分析儀、熱重分析儀(TGA)。
- 影響:碳黑含量低會導致橡膠耐磨性下降,金屬中鉻/鉬元素可提升耐磨性。
二、耐磨性專項測試
-
- DIN磨耗(GB/T 9867):砂布摩擦輪表面,測量體積損失。
- 阿克隆磨耗(GB/T 1689):傾斜角度下與砂輪摩擦,計算磨耗量。
- Taber磨耗(ASTM D4060):旋轉試樣與磨料輪接觸,評估重量損失。
-
- 滾動阻力測試:模擬實際負載下的滾動摩擦,測量能耗(如ISO 28580)。
- 疲勞壽命測試:循環(huán)加載至出現(xiàn)裂紋或失效,記錄循環(huán)次數(shù)(如10萬次以上為合格)。
- 沖擊磨損測試:施加瞬時沖擊負載(如1.5倍額定負載),檢測表面損傷。
三、環(huán)境適應性檢測
-
- 高溫(70°C):橡膠軟化導致磨耗率升高。
- 低溫(-30°C):材料脆化加劇裂紋風險。
- 濕度(85%RH):水潤滑可能降低摩擦,但加速水解老化。
-
- 地面類型:粗糙水泥、鋼板、濕滑瓷磚等不同表面的磨損對比。
- 負載條件:超載20%測試極限耐磨性能。
- 轉速匹配:高速(如2m/s)與低速下的磨損差異分析。
四、表面形貌與尺寸分析
-
- 工具:掃描電鏡(SEM)、3D輪廓儀。
- 磨損機制判斷:
- 磨粒磨損:表面刮擦痕跡明顯。
- 疲勞磨損:魚鱗狀裂紋或剝落。
- 粘著磨損:材料轉移至對磨面。
-
- 測量指標:直徑縮減量、厚度損失(如允許±2mm內(nèi))。
- 方法:千分尺、激光測距儀。
五、數(shù)據(jù)分析與合格標準
- 磨損率計算:單位時間或里程的體積損失(mm³/km)。
- 合格閾值(示例):
- 橡膠輪:DIN磨耗≤150mm³;
- 聚氨酯輪:Taber磨耗(H22磨輪,1kg負載)≤50mg/千轉。
- 失效判定:裂紋長度>5mm或結構分層。
六、檢測應用與優(yōu)化建議
- 質(zhì)量控制:批次抽檢關鍵項目(硬度、DIN磨耗)。
- 研發(fā)優(yōu)化:通過成分分析與疲勞測試改進配方(如增加硅填料提升橡膠耐磨性)。
- 選型參考:高負載場景建議選用聚氨酯+金屬芯復合輪,潮濕環(huán)境優(yōu)先抗水解材料。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10
10
14
15
14
13
15
16
14
13
13
12
14
17
16
21
18
15
19
17
推薦檢測
聯(lián)系電話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