耐四氯乙烯干洗色牢度檢測詳解
一、定義與意義
二、核心檢測項目
1. 顏色變化(Color Change)
- 檢測方法:將試樣與標準貼襯織物(如棉、滌綸)縫合后置于干洗機中,按標準條件(時間、溫度、溶劑比例)模擬干洗過程。處理后通過灰度卡或分光光度計對比原樣與處理樣的色差。
- 評判標準:采用 1-5級灰度卡,5級為無顏色變化,1級為嚴重褪色。
2. 沾色(Staining)
- 檢測內容:評估試樣顏色對相鄰貼襯織物的污染程度。
- 檢測流程:干洗后分離試樣與貼襯織物,觀察貼襯織物上的顏色遷移情況。
- 評判標準:同樣使用灰度卡評級,5級無沾色,1級嚴重污染。
3. 溶劑污染(Solvent Contamination)
- 檢測重點:測試四氯乙烯中是否殘留染料或添加劑,可能導致溶劑污染后續洗滌的衣物。
- 方法:通過過濾干洗后的溶劑,檢測其透明度和顆粒物含量。
4. 材料完整性(Material Integrity)
- 附加評估:檢查干洗后織物的物理性能變化,如:
- 纖維損傷(顯微鏡觀察或拉伸強度測試)
- 涂層/印花脫落(目視或膠帶剝離試驗)
- 尺寸穩定性(測量洗滌前后尺寸變化率)
5. pH值變化
- 適用對象:蛋白質纖維(如羊毛、絲綢)需額外測試干洗后pH值,避免因溶劑殘留導致纖維脆化。
三、檢測流程概要
- 樣品制備:裁剪符合尺寸的試樣與貼襯織物(通常25cm×10cm)。
- 預處理:試樣在標準溫濕度(20±2℃, 65±4% RH)下平衡24小時。
- 干洗處理:使用標準干洗機(如往復式機械),按比例加入四氯乙烯和鋼珠模擬摩擦,運行30分鐘。
- 洗滌后處理:試樣干燥、冷卻后,去除表面殘留溶劑。
- 評級與記錄:使用標準光源箱(如D65光源)進行色牢度評級,記錄數據并生成報告。
四、常見問題與解決方案
問題類型 | 原因分析 | 改進建議 |
---|---|---|
顏色脫落嚴重(≤3級) | 染料與纖維結合力不足 | 優化染色工藝或更換高牢度染料 |
溶劑污染超標 | 染料未充分固著或助劑殘留 | 增加后整理水洗工序 |
纖維損傷 | 四氯乙烯溶解樹脂/涂層 | 改用耐干洗的纖維或涂層材料 |
五、應用場景與標準差異
- 高檔服裝:重點關注顏色變化與沾色(如西裝、晚禮服)。
- 家用紡織品(窗簾、沙發套):需同時評估耐光-干洗復合色牢度。
- 工業用布(過濾材料):側重溶劑污染和尺寸穩定性。
- ISO 105-D01:測試溫度30℃,鋼珠數量20顆。
- AATCC 132(美國標準):采用50顆鋼珠,模擬更嚴苛摩擦條件。
六、


材料實驗室
熱門檢測
51
50
53
60
54
51
46
50
51
62
54
52
49
55
52
59
54
48
23
23
推薦檢測
聯系電話
400-635-0567